互聯網大視野采編整理,轉載請注明以下信息
采編:李大為
來源:互聯網大視野(ID:szwanba)原創互聯網自媒體!專注于互聯網創新創業、互聯網+、科技、O2O、電商等行業趨勢洞察分析。
導讀
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經被擠出了前五,進入前五的三家中國公司分別是華為、OPPO和VIVO。除了華為,過去小米從未把其他國內品牌列為對手,曾經的神話被新的競爭者所替代,小米時代要結束了嗎?
2015年,全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僅增長了2.5%,遠低于全球10%的增長率。小米的銷量過于依賴中國市場,不像華為那樣全球化程度較高。但僅這點仍不足以讓小米神話破滅,同樣立足中國市場的OPPO和VIVO的成功證明了這點。
小米神話的另一支撐動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也面臨急轉直下的形勢。據一些外媒報道,投資機構們已經考慮下調小米的估值,認為其2014年時450億美元的估值相對目前的經營處境存在高估。
小米2015年營收為780億元人民幣(約合125億美元),較2014年的743億元人民幣增長5%。考慮到人民幣貶值因素,按照美元計算的小米營收同比增幅僅為3%。
小米自2010年成立后,估值水平一路飆升,成為業界的神話。2014年小米的市場份額達到了巔峰狀態,估值水平也在2014年底的最近一期融資中飆升至450億美金,是全球第二大初創企業。超越特斯拉的270億美元、Airbnb的250億美元,接近于Uber的500億美元。
小米的營收在2014年增長了135%,公司創始人雷軍在2015年初定下了1000億元人民幣(按照當時匯率約合16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不過小米并未達到2015年的銷售目標,小米隨后將銷量從1億臺下調至8000萬臺。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估計,小米2015年全年實際賣出7100萬臺智能手機。盡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國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額僅位列第五,在中國廠商中排在華為和聯想之后。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銷量萎縮5%,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排名中跌出了前五,低于OPPO和VIVO。
網友:雷軍太拼命了,既推廣小米又推廣小米直播,以后創始人都可以嘗試直播平臺發布新產品,順便還能賺點打賞錢。
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每次雷軍出場都會有各種梗被大家消費,玩自拍,扔iPhone,做電飯煲,“Are you ok”一度成為流行問候語。而且還是親自上陣玩直播,除了小米官網、QQ 空間、今日頭條和B站等平臺也參與其中。
“謝謝大家,大家不要給我刷花了,如果要刷一支就好,把你們的游艇、法拉利、保時捷送給其他的主播吧,當主播真的很辛苦。”為推廣小米Max,當起了直播“網紅”的雷軍,在直播接近尾聲時對用戶說。他還打趣道,自己已經成為小米內部第一網紅,勝過了“大神”。
有網友評價雷軍的直播表現:把發布會上的東西再拽過來喋喋不休的說一遍是有多無聊?是我見過最差的主播。也有人稱贊雷軍說:作為小米的超級推銷員,走這樣的富有娛樂精神的“網紅路線”,無疑拓寬了小米與米粉的互動渠道,也不失為很好的營銷策略。
中關村在線譏諷雷軍說:雷軍的行為有種黔驢技窮的感覺,當一個手機品牌在你面前既失去了原先的“發燒”感,新拿出來的“黑科技”又沒能讓你信服的時候,小米試圖給消費者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認知,那就是大。大完了,再來點推廣,廣告推廣太low,那就來直播!真是煞費苦心的小米啊!
雖然雷軍很勤奮,但小米的銷量還是跌出了全球前五:在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中,小米和聯想已經徹底被OPPO和VIVO甩到后面。
從去年的形勢來看,雷軍對小米的路徑似乎也陷入搖擺和思考中。對小米來說,目前優勢正在慢慢失去,從被質疑的饑餓營銷模式,到引以為傲的MIUI系統,漸漸顯露出不足。小米真的“巔峰已過”?為何陷入頹勢?
渠道單一是小米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相比華為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只做電商的小米,市場就更薄弱了。即使是線上,也存在多家競爭對手。如華為榮耀、樂視、魅族,這三家分別在質量、性價比、外形等方面均具備各自優勢,足以搶占小米手機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的時候,智能又價低的小米手機在當時性價比高,廣受喜愛。但如今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遍,性價比高于小米的手機比比皆是,供用戶選擇品牌除了小米還有很多。因此,小米手機的低端機已經不存在優勢。
小米起步時就使用 “饑餓營銷”模式,幾年過去了,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依舊是先發布會,然后線上搶購。云服務也沒有利用好,還被詬病成了廣告推送服務。饑餓營銷的玩法讓米粉轉黑的現象頻頻出現,用戶紛紛選擇其他品牌的手機。
小米喪失對銷量、估值高增長,以及傳播議程的控制力時,通常所說的小米時代就結束了。有些媒體認為:市場切換不成功,錯失產業鏈布局良機,不夠偏執這三大失誤是小米時代結束的主要原因。
1、定位屌絲,錯失中高端市場
小米崛起的年代,是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的年代。經過幾年的發展,各品牌智能手機轉型成功,早期的擁有優勢的小米,現在也沒有了亮點。
如今,小米面對的市場變了。2014年末,一線城市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經是94%了,人們對智能手機的需求轉為換機需求,追求品牌配置更高的機型。而小米產品力雖然算是中高端,甚至高端,但是品牌不行。1999元的小米,799元后來399元的紅米,注定了小米屌絲神器的定位,在換機的時候,人們會傾向于品牌定位更高的產品。OPPO和vivo,華為榮耀等品牌也是中高端定位。
眾多品牌的崛起,分割了小米的一部分市場。而小米自身簡單、廉價的產品定位是其市場切換失敗的主要原因。
2、產能不足,錯失產業鏈布局機會
小米手機5上市后,因其超高性價比和出色的設計備受好評。不過與此同時,吐槽聲也很多,很多人都在抱怨這款手機買不到,還有人以為小米是故意搞搶購來吊大家胃口,好讓小米手機5的熱度不減。
雷軍表示,小米5因為制造工藝難度大和關鍵元器件供應緊張,的確是產能不足。對于小米5的產能不足問題,雷軍也表示很無奈,并親自接手產業鏈。
目前小米手機5月供貨量是70萬臺,產能嚴重不足。有消息稱,由于小米手機5工藝難度大和元器件供應競爭,小米打算縮減小米5的訂單。
當一家公司的銷量從幾十萬乃至幾百萬,增加到幾千萬甚至幾億時,其在產業鏈的角色也從一個拾遺補缺者,轉變為產業鏈的重要變量,這一變化會從根本上改變競爭。
3、不夠堅持,未能將內容盈利模式做到極致
在雷軍最初為小米設計的商業模式中,包括手機,應用與服務,MIUI這三環,最理想的情況是,硬件免費,通過應用和服務盈利。
而今,小米為了實現發展的多元化,已經將業務拓展至互聯網服務以及智能手機之外的產品,例如空氣凈化器和電動滑板,但這些副業只占到公司營收很小的一部分,約為總量的5%,而且增幅尚不能抵消智能手機銷量下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據小米的一位投資者稱,該公司來自應用軟件和游戲的互聯網服務營收未能達到10億美元的銷售目標,在2015年為5.6億美元。
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小米真正需要的,是像樂視視頻那樣的擁有一定行業優勢地位的用戶付費業務,以便當它向用戶免費提供硬件時,可以有足夠的收費業務來彌補其成本,或者反過來,通過內容本身的吸引力,來提高其硬件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