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倒數第二天,坐落于河南省新鄉市的新飛電器辦公樓內召開了一場董事會。
最終,董事會還是決定進行“重整”。封存檔案、財務梳理,任命吳之山為首席重整官,此外的大部分管理層都在會議后離開了新鄉……
這三家企業在過去幾年持續虧損,重壓之下宣布停產!與此同時,另一封《新飛發向全體員工的一封信》在網上瘋傳。
信中表明:新飛公司不準備進行清算,而是通過重整的方式,取得法律保護,使公司能夠進入相對安全的經營環境,并專注公司再生的戰略設計。
據記者報道,該廠自11月起已經停工,廠區內除安保外已處于無人狀態,倉庫和車間都貼上了封條。
曾經,在冰箱界,海爾、容聲、美菱和新飛被稱為“四朵金花”,新飛排在第一,霸占市場十幾年,根本就沒有什么三星、西門子。
1986年從飛利浦引進年產10萬臺冰箱生產線投產開始,新飛在技術上不比當時任何一家國內冰箱企業弱。十年之后的1996年,國內第一個年產60萬臺無氟冰箱生產線在新飛投產。05年,新飛冰箱銷量高達300萬臺,在巔峰時期,它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了20%。
曾幾何時,家里有一臺新飛冰箱是一件很驕傲的事,甚至在農村,女方會以男方家中有沒有新飛冰箱來判定這個人的家庭情況,以此作為相親標準。
新飛為什么會走向倒閉的命運?
導火索:員工工資十年未漲
2012年10月12日中午,新飛上萬員工把創始人劉炳銀的遺像擺在新飛總部前,大喊“強烈要求改善新飛員工收入……強烈要求公司董事會驅除無德、無能、無為的‘三無人員’……”集體罷工抗議“十年不漲工資”。
當時,有員工列出了一組數字:新飛安裝溫控表的車間淡季工資890元左右,旺季1200元左右。遠低于新鄉市職工平均收入水平2160元。
下午,在政府的快速介入下,新飛電器高層作出妥協。新飛總部恢復以往的平靜,但這次罷工停產已經預示新飛的戰敗命運。
失了人心:新產品研發及推廣乏力
原本新飛的研發人員有500+,隨著人心逐漸丟失,留下來的不足100人。直接導致新飛的新產品研發推出力度不足,品牌推廣也不夠,這一弊端在原來的管理團隊失掉控股權后被無限放大,以至于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向滅亡。
上升到管理層面,新品開發和廣告宣傳不全面展開,消極應對市場挑戰,經營管理不善,無限推卸責任,為新飛的毀滅埋下伏筆。
沒落開啟:市場份額大跌
規模和產能沒有突破,不能發明學習新的技術,導致產品技術落后,不僅如此,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下,還要面臨二三線企業的追擊,最后的失敗都是自己的不思進取造成的。
2011年,新飛虧損了2億元,12年,業績還在持續下降,全年繼續虧損近3億。后來局面慘不忍睹:三個生產基地停產,市場占有率跌倒1%。而同期,海爾凈利潤增21%,海信增11%,奧瑪增26%。
老員工周華表示:新飛的衰落是從豐隆入主新飛開始的,在這之前他一直堅定的相信劉炳銀的話,“新飛有兩個上帝,一個是顧客,一個是員工。新飛就是員工的家?!?/p>
在新加坡豐隆入主后,員工和管理層變成對立群體,就再也不提這種說法了。
深層原因:外資股東與國資交惡
家電資深觀察家表示,“新飛電器當前的命運是三分市場、七分人禍”。新加坡豐隆在入新飛電器之沒有任何家電業務運營經驗。
2002年,新飛進行國有體制改革,在引進外資的大趨勢下,新飛引進了新加坡企業豐隆集團進行合資,后期又進行股權轉讓,新加坡豐隆電器的股權占了90%,中方的戰略經營管理權徹底喪失。
新加坡方控制新飛后,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折騰,但由于豐隆電器不熟悉中國家電行業的經營環境,盲目的改變新飛“鄉土”品牌,投資大量資金進行巨額贊助廣告,卻沒有在生產車間效率提升、產品優化升級、經營模式創新下功夫。
結果,面對海爾、西門子、格力、美的廠家的激烈競爭,產品、品牌、服務、營銷全線戰敗。
33年,新飛從一個鄉鎮小廠成長為家電巨頭,最后又走向瀕臨倒閉,讓無數人扼腕嘆息,而這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
企業永遠行走在創新的大路上,因時而異、因勢而變,切不可存有任何“等、靠、要”的僥幸,甚至“賴上”政府幫助。只有讓企業技改投入、創新創優的潛力真正爆發出來,企業的未來才會更美好、更可期,地區的發展才能更生動、更強勁。
叢林法則很殘酷。那些不思進取的人和企業,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突飛猛進不斷創新的世界淘汰。
(本文綜合自網易新聞、中國財經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