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郁夫是日本著名畫家,原日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長期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修復工作。
平山郁夫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惟一的公立藝術大學)。1959年,平山郁夫以《佛教傳來》在日本美術界嶄露頭角,其后相繼以《入涅盤幻想》、《大唐西域壁畫》等佛教題材的畫作,成為日本最頂尖的畫家。
此后,佛教的主題一直是平山郁夫繪畫的重要題材。
平山郁夫不斷參加有關中亞、印度等地佛教遺跡的考察與寫生活動,七十年代以后,差不多每年他都會到沿著絲綢之路到中亞以及印度等地考察和寫生,創作了大量的具有中亞地方風情的作品,這些色彩深厚、手法獨特的作品中,表現了畫家的獨特的宗教情懷和審美眼光。
平山郁夫與敦煌之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第一次訪問敦煌莫高窟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長常書鴻熱情接待了他。他在感受到敦煌壁畫強烈魅力的同時,也深深為以常書鴻為代表的研究者們在莫高窟前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壁畫臨摹與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動。他決心要為敦煌做一點什么。于是回到日本后,他開始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募集資金。
平山郁夫后來回憶自己這次敦煌之行時說
自從在東京邂逅“敦煌壁畫摹寫展”,20年過后能如愿以償走近敦煌,別提多興奮。從北京坐火車到蘭州,又從蘭州經酒泉、嘉峪關,到敦煌用了五天時間。在沙漠上沿著祁連山,向敦煌日夜馳行。到莫高窟時常書鴻先生不在,我馬上開始寫生,捕捉莫高窟那令人激動的氛圍,……在敦煌待了三天,常書鴻先生親自帶著我參觀洞窟,歷代洞窟的壁畫和彩塑令我目不暇接,如此壯觀的瑰寶使我非常驚訝。傍晚我又獨自在九層樓旁畫外景,聽見敲鐘才下來吃飯。
198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準備到中國訪問,除了北京之外,不知道還可以訪問哪里,于是平山郁夫向竹下登建議:一定要去敦煌。這一年,竹下登訪問了敦煌莫高窟,并決定援助建設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同時,平山郁夫通過民間捐款的形式,向敦煌研究院捐款2億日元,在這個基礎上,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 得以成立。
他之所以選擇佛教與絲路為題材,絕非偶然。平山郁夫的少年時代正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是廣島人,是從原子彈的轟炸下死里逃生的,他體驗到的戰爭和原子彈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痛苦,這給他的思想、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由此,他渴望和平,主張各國人民進行友好的文化交流,以溝通和促進彼此間的感情和友誼。
他于1992年開始擔任日中友好協會會長,一直致力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另外,他認為日本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和印度,試圖由絲路和佛教東漸之路追溯日本文化之源。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山郁夫在敦煌莫高窟盛唐220窟的發現。當他在220窟中看到一幅題記為“貞觀十六年”的壁畫時,驚訝地發現,這幅壁畫竟然與他1976年在日本法隆寺金堂中所臨摹的6號壁畫極其相似?!皟商幈诋嫷挠^音像從畫風到肌膚的顏色、線條、衣紋、纓珞的顏色完全一樣?!逼缴皆隗@愕之余判斷,兩幅畫應該是由同一幅底稿畫出,極有可能是在長安畫坊制作的原畫,一幅被唐朝畫師帶到了長安以西2000公里的敦煌,另一幅則通過日本的遣唐使被帶到了長安以東2000公里的奈良。
平山先生多年對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的貢獻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感激。敦煌研究院授予他該院名譽研究員的榮譽,并于1994年8月 “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開放的同時,在莫高窟前為平山先生建起了一座紀念幢。
生活即藝術 藝術即生活
陣風
微信號:artg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