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的意見代表了大部分的美國科技行業的利益和需求,結合AI技術本質和社會效益對政策原則提出了意見。
隨著大數據和計算硬件的發展,人工智能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智能軟件和機器提供了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并為人類社會的一些緊迫問題,如醫療、教育等等,提供解決方案。
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ITI)發布的人工智能政策準則——闡述了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需要采取的運作及合作方式,為人工智能系統設計和部署的安全性提出了要求,盡可能確保人工智能最大的發揮其積極效益。以下為我們綜合整理的內容:
人工智能(AI)即一套能夠學習、推理、適應的技術,采用人類的思維模式執行任務。
隨著可訪問數據的增加以及計算能力的增強,人工智能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研究人員們紛紛構建智能的軟件和機器,來提高生產力,以造福世界各地的人們。
舉例而言,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療診斷,提醒醫生注意一些可能的早期疾病預警并提供適當的診療,為病人提供結合個人病史的個性化診療;它還能促進數據之間的可訪問性,幫助盲人“閱讀”大量的數據內容;智能系統還能實時監控大量的網絡交易識別潛在的欺詐行為,守護了消費者的數百萬美元;通過人工智能的計算,土壤、氣候數據的結合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保護和改善生態,增加農業產量;AI機器還能在危險的環境執行困難的任務,幫助人們探索新的環境。
目前,已經有很多大中小型公司,甚至創業公司,投身人工智能領域,開發AI系統幫助解決社會上一些最緊迫的問題。
特別對于小型企業來說,AI有利于幫助他們利用更少的時間和資本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實現快速增長。
就像之前所發生的所有生產力變革一樣,我們不可能完全預測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方方面面影響,但我們相信它將像互聯網一樣,潛力巨大。
預計僅在美國,人工智能技術中針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400億美元,有望提供每年600億美元的生產力價值,創造的新的產品和服務。
預計在2025年,AI技術將為全球提供7.1萬億美元至13.17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當然,這些宏大的愿景并不能掩蓋人工智能目前處在一個待發展階段的事實。
為確保人工智能將帶來最大的積極潛力,ITI理事為公共和私有部門的利益相關方提出了以下政策原則:
ITI:
促進責任、發展和應用
我們認為我們應當將自己的責任體現在AI設計環節,使其遵循現有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條文。
為此,除了利益相關方和專業研發人員,AI系統的設計團隊還需要包括從事相關法律工作的專家。
高度自動化的人工智能系統必須服從國際慣例,保護人類的尊嚴、權利和自由。對一個行業而言,我們的職責就是識別潛在的用例和誤用、操縱的影響,并采取必要的設計來規避可預見的誤用。
技術人員在對AI系統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安全環節,必須將用戶和第三方的安全視為頭等大事,努力減少AI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危險。
此外,AI系統設計的時候應注重可控性,以確保系統的運行是有保障的,能被人類在特定環境下針對特定系統進行操作。
>>3. 完備可靠的數據
行業需要了解數據的參數和特征,確保其相應階段的完整性,避免潛在的有害的認知偏差,并測試AI系統的整個部署過程。
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智能系統需要大型數據集,對其可用性、完備性/健壯性提出了要求,數據是其重中之重。
ITI致力于推動針對自動化決策系統的政府、企業、學術界和民間社會之間的溝通合作,以避免偏見和不平等的決策可能帶來的傷害。我們的方式是通過度特定環境的風險評估進行操作定制,我們認為可系統的可解釋性將發揮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的使用是由人來決定的,但執行的確常常是決策系統,因此在不美好的結果下難以進行問責。
我們認為,應該在現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下,與利益相關方合作制定合理的問責制框架,覆蓋自動化系統運行過程中涉及的所有實體。
政府:
投資和支持AI生態
我們鼓勵政府大力支持研發,以激勵政策或資金的形式促進創新。我們認為,這幾個領域是AI高度相關的長期高風險項目:網絡防御、數據分析、欺詐交易監測、機器人、人類強化(human augmentation)、自然語言處理、界面可視化……
我們鼓勵各國政府根據現有的框架推出新的法律法規或稅收等,當然,要謹慎行事,避免過度監管無意中阻礙AI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特別是對初創公司和中小企業而言。我們鼓勵政策制定者根據特點能夠領域的特定發展階段提出不同方針,并不是一種監管方式就適用所有AI程序的。
我們大力支持保護AI知識,包括源代碼、專有算法等產權。
為此,ITI認為政府應該利用貿易協定等工具,避免對公司提出算法、服務、技術、源代碼、加密密鑰等作為生意條件的要求。
就像之前的技術一樣,AI依賴于強大的網絡技術,包括安全和隱私條款。
我們鼓勵各國政府采用強有力的、全球性的防暑部署密碼學及其他標準,授予信任和互操作性,并公開網絡攻擊信息以支持用戶進行自我保護。此外,科技行業中的網絡安全領域也應當引入AI產品和服務。
我們促進全球自愿的AI發展,包括行業龍頭,基于共識的標準和最佳實踐。我們鼓勵國際間的協作活動,以加速AI的采用,促進競爭,并引進有成本效益的AI技術。
公私合作:
促進生命、教育和多樣性
人工智能系統正在創造新的方式來產生經濟價值,這些價值可能對某些現有的群體帶來改變,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因此,我們支持對AI系統進行多樣化,擴大相關資源的可訪問性并支持開發使用,如計算資源、相關開發技術的教育和培訓等。
人們必須為AI帶來的工作方式改變提前做好準備。我們意識到,在技術過渡期,提供培訓是至關重要的投資,不僅是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領域,還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來理解人類的行為。
相關的培訓是未了確保未來員工的就業能力。
因此,公共和私人部門應該共同努力,涉及一套面向未來工作、工作模式的學習培訓體系,為學生提供現金方法。
很多人擔心AI可能對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改變工作方式,提到人類工作造成失業率飆升。盡管這些擔憂是合理的,但事實上現有的新興AI技術更多的是針對特定任務為人類提供幫助而進行設計的,也就是增強智力,并不會取代人類員工。
當然,要趁著AI影響力并未全面展開的時候提前準備好應對方案,結合傳統的以人為本的模式與新的職業教育模型,創造新的工種,進行相關培訓使勞動力市場有所適應,避免工作崗位流失,幫助勞工完成職業轉型和職業發展。此外,我們應該優先考慮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培訓,以滿足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將資源瞄準生產效力高的項目上去。
公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提出將有利于使得AI部署成為誘人的投資項目,從而吸引社會各界的投入,促進創新性、靈活性/.可伸縮性和可持續性。我們認為行業合作伙伴、學術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將有利于AI的開發和產研轉化,以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ITI的意見代表了大部分的美國科技行業的利益和需求,結合AI技術本質和社會效益對政策原則提出了意見。
與大部分相關政策文件一樣,ITI強調了AI數據和應用的可訪問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解釋性。
作為技術基礎,這些是支撐AI向更高、更廣的層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新興技術,AI的推廣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也需要產業和學術界在政府規則下進行有效的合作,從而實現社會需求及其發展前景導向的高效產研轉化,有效規避風險,并強化雙創積極性;從社會效益的角度,AI將會對工作種類、方式帶來全方面的改變,而處于過渡期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前進行相關培訓,創造新型工種,以適應人機協作的未來工作模式。
>> 附.各國人工智能相關政策一覽
歐洲人工智能相關政策一覽
來源:智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