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就從保險企業的角度,介紹保險公司在經營這些保險產品的時候,是如何盈利的;基于不同的盈利模式,該如何定位保險企業呢;近幾年來,為何險企紛紛堅決轉型?基于轉型后的險企,該如何定位分析呢?
保險產品主要分為壽險和財險兩大類,所以分析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分析這兩種產品的盈利來源,下面分類進行詳細的介紹:
1、壽險產品盈利來源
壽險產品盈利來源:實際盈利來源于保費收入加上實際投資收入與未來實際成本支出之間的差異。具體可分為三差,即利差、費差、死差。(在實際業務中,由于多數保險公司在提供產品時對壽險、健康險和人身意外傷害險并不詳細區分,因此本文以壽險盈利模式對人身保險進行分析)
在第一篇文章中介紹壽險產品時,已經提到了三差的概念,并且簡單說明了三差與保費的關系。下面從企業盈利的角度,對三差進行解釋:
(1)利差:即保險期間內保險公司實際要支付給保戶的保單價值的利息與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之間的差異。這項收益與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模式有點類似,但又有很大區別,主要是保險合同往往是幾十年甚至終身的長期性合同,支付給保戶的利息率既有固定的也有浮動的,同時投資收益率是波動的,即投資收益不確定,所以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利差可能是正的(利差益),也可能是負的(利差損)。特別是對于保證利率過高的固定利率保單,有可能存在長期的利差損,而成為虧損保單。因此,我們在衡量保險公司利差收益時,要考慮保單保期內長期的利息成本和長期的投資收益率。
(解釋:支付給保戶的利息是險企的營業成本,屬于險企的負債端;投資收益是險企的營業收入,屬于險企的資產端。兩者都是由保費衍生而來,收入與成本的差異就是險企的利潤。由實際付給客戶的利息與實際投資收益共同決定利差的大小。)
(2)費差:保險公司在保單定價時,預估的手續費、管理費等支出并在此基礎上預留一定利潤的定價費用率與公司經營中實際支出的費用率之間的差異。
(解釋:保單作為一個商品,其銷售價格(即定價費用率),與其成本價格(即實際費用率)兩者的差異。由保單的銷售價格與成本的費用控制共同決定費差的大小。)
(3)死差:主要體現為預估的死亡率、意外及重大疾病發生率并自此基礎上預留一定利潤的定價費用率與未來實際死亡率、意外及重大疾病發生實際賠付的差額。
(解釋:在依據費用率制定保單銷售價格時,假設的概率與實際發生概率的差異。由精算師精算的嚴格度決定。)
2、財險盈利來源:
財險盈利來源:實際盈利來自于業務承保和投資產生的利潤。
(1)承保利潤:公司保單的保費收入與管理費、手續費及實際的賠付費之間的差額。
(2)投資利潤:保戶繳納的保費不是保險公司的資產,在財務報表中應列入“應付帳款”中,屬于公司的債務。當保戶出險時,拿出來付給保戶進行理賠。這些客戶繳納的保費資金,保險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賠或支付金額之后,其余的拿出去進行投資的,投資的收益即投資利潤。(銀保監會對險企的償付能力有很明確的監管要求,要求每家企業按季度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大多數投資者更喜歡把保險公司定位成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或者是加了杠桿的股市大盤:看好市場,就買入保險股;看空市場,就賣出保險股。看中的就是保險股的高貝塔屬性。這個邏輯非常簡單粗暴,但是過去十幾年似乎又非常有效。于是這個觀念就更加深入A股投資者的人心了。但是,是否將保險公司定位成資產管理公司關鍵是取決于業務結構的差別。
如果保險公司銷售的主要是分紅類的保險,那么對利差的依賴就很大,企業利潤對投資業績的依賴很嚴重,那保險公司就應該定位成一個強周期的資產管理公司。資管行業是一個高波動的行業,有很強的周期性。
如果保險公司銷售的主要是保障性功能的保險,那么保單利潤中死差和費差的占比就會相對高一些,這塊利潤相對于利差會穩定一些,那保險公司就應該定位成一個穩定增長的消費性公司。消費行業是一個穩定增長的行業。
國內部分保險公司就是按照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進行經營的,期望通過高負債成本吸引資金,來快速擴大規模,所以經營業績對投資收益的依賴就非常大,必然要通過冒險去獲得更高的收益,才能維持公司運轉。于是在2016年左右就出現了大量的保險公司買買買的情況,彼時保險公司被定義為野蠻人。當時萬科更換大股東,格力被舉牌的現象,成為資本市場極大的熱門事件。
通常資本市場對資管行業給予的估值都較低。然而香港的友邦保險一直被市場給予較高的估值,就是因為友邦銷售的產品以保障類產品為主,企業對利差的依賴性比較小,盈利比較穩定,所以市場給予友邦保險較高的估值。
前面分析過了,保險公司盈利模式側重點不同,對保險企業的定位就不同,市場給予的估值也就有很大差別。然而,險企為何紛紛堅決轉型,轉型后的方向又是如何呢?這需要先了解一下銀保監會在2017年3月正式發文的“償二代”文件。
中國保監會在2012年初發布《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簡稱償二代)》,提出要用3至5年時間,形成一套既與國際接軌、又與我國保險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該體系用來監控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這是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監管的核心指標,類似于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
相比于以規模為導向的“償一代”,“償二代”則以風險為導向,這使得不同風險的業務對資本金的要求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從而顯著影響保險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策略。
“償二代”在監管方向上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保險姓保。可以理解為,監管層想讓保險公司主要去銷售保障類功能的保險產品,而不是銷售分紅類的保險產品(此產品只賺取利差)。實際上最早轉型的中國平安在2016年的年報中已經是用到了償二代。
償二代對保險企業最低資本和保險風險的定義如下:
最低資本:是指保險公司為了應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保險風險等各類風險對償付能力的不利影響,依據監管機構的規定而應當具有的資本數額。
保險風險:是指由于死亡率、疾病率、賠付率、退保率等假設的實際經驗與預期發生不利偏離而造成損失的風險。
根據定義,可以推測到,如果一家壽險公司銷售的產品中,保障功能產品占比較大,也就意味著最低資本要求中,保險風險最低資本的占比應該相對較大。
如下圖是中國平安2019年1季度的償付能力季度報告:
在“償二代”的監管背景下,保險公司不得不進行轉型,由原來主要銷售分紅類的保險轉為銷售保障功能的保險。
實際上,中國幾家老牌的保險公司,在2014年左右,行業面臨困境的時候,已經開始轉型了,堅持保險姓保,改為主要銷售保障類保險產品。目前中國平安是轉型最好的,中國太保也跟隨其后,新華保險在萬峰的帶領下也已經轉型,而且態度非常堅決,甚至寧愿忍受保費在短期內負增長。
在2017年3月“償二代”以后,保險公司積極轉型到現在(2019年5月),已經改為主要銷售保障類保險。比如從2019年一季報,很多保險公司都淡化了每年的“開門紅”,因為償二代以前險企都在一季度大量銷售分紅險,沖規模,使得一季度營業收入占到全年營收的比重的一半。而2019年的一季報,保險企業都在淡化了一季度沖規模的經營策略,改為均勻的在每個季度銷售保障類的保險產品。
轉型以后的保險企業逐漸降低了對利差的依賴,改為側重對費差和死差的依賴。所以,依據保險公司目前改革后盈利模式,應該將保險公司定位于穩定增長的消費性企業。這樣對保險公司的投資,也就不需要再特別關注他的高貝塔屬性,而是重點關注保險作為一個消費類企業,其商品的銷售經營情況。銀保監會對上市的險企,要求每月定期公布原保費等銷售數據,這為投資者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作者:心向陽光奔跑
鏈接:https://xueqiu.com/8411248257/127091635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