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瑛(1586-約1666)明代畫家。字田叔,號蝶叟,石頭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曾自號“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茅堂”。。因他出生在“浙派”的發祥地——錢塘(今浙江杭州),后人便稱他為“浙派殿軍”,是浙派后期代表畫家之一。
藍瑛兼擅山水、人物、花鳥,成就卓著。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謂:“畫之有浙派,始自戴進,至藍為極。”其實他初學繪畫乃從元代黃公望入門,臨仿元代諸家,皆可亂真。后上溯晉唐兩宋,并漫游天下,兼容并蓄,至中年自創面目,下筆蒼老堅勁,氣象崚嶒,其畫風并無“浙派”戴進的很大影響,倒是頗接近于“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
在藍瑛一生眾多的繪畫形式中,最具有其個人獨創意義的,當數其“沒骨重彩法”。歷史上的重彩山水畫,有勾線、填色,大部上青綠的“大青綠山水”,再加描金則成“金碧山水”;有水墨皴染為主、設色為副,局部上青綠的“小青綠山水”;而所謂“沒骨重彩法”,則是一種傳說為公元六世紀時南朝梁的畫家張僧繇所創的畫法。其意是不用墨筆勾、皴、染以作物象的骨架,而是直接用彩色描繪物象。張僧繇也就成了“沒骨重彩法”的祖師。然而,歷史上并沒有他的沒骨青綠山水畫傳世。最早賦予張僧繇“再生”的,是明末董其昌,他在七十四歲時曾作《仿張僧繇白云紅樹圖》,說是“仿”,實則完全是意造。而藍瑛繼之,所以藍瑛的“沒骨重彩山水”,其實完全是藍瑛的自創。
藍瑛一生以繪畫為職業,曾漫游南北,飽覽名勝,眼界開闊,因而不斷豐富了創作內容。他的傳派,直接繼承衣缽的有藍氏一家子孫,如藍孟、藍深、藍濤等,弟子劉度、王奐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時和稍后的如陳洪綬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畫家,也都受他的影響。
藍瑛師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黃公望,作品清簡秀潤,韓昴在《圖繪寶鑒續纂》中說他:“畫從黃子久(即黃公望),入門而醒悟。”中年自立門庭,上窺晉、唐、兩宋,遍摹元代諸家筆法,集取優長,由此入門,始能各極變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馬、夏,而且對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過。對黃公望的畫悉心尤力。當代前輩沈周的畫也熱心師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獵既廣,眼界自寬,故落筆縱橫奇古,風格秀潤。他的畫風是從多方面變代出來的。晚年作品漸趨蒼勁疏宕。畫風又有多種面貌,有些作品筆墨含蓄雋雅,有些作品青綠重設色,畫法工細,色調濃麗,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筆法益蒼勁,頗類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鳥、蘭竹、俱得古人三昧。他雖力追古法,但能融會貫通,自成風范,對以后的明末清初繪畫影響很大。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