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是南北戰亂,民不聊生,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而人口密集的黃河流域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景象。這一時期,無論上層統治階級,還是中、下層百姓,把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于剛傳入中國的佛教和菩薩身上。《佛說作佛形象經》,《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等宣稱雕塑或描繪佛像有“恒生大富家,尊貴無極珍”等好處。當時中國名僧借用印度佛教教義提出:只要虔誠“念佛”和“觀佛”,人死后便可往生極樂凈土。在這種情況下佛像藝術應運而生并得到長足發展,官家或庶民無不造像念佛,以求尊貴平安。
北魏的造像藝術既有中國的傳統造像基礎,同時也融入了印度佛教造像藝術。北魏佛像藝術包括佛寺、石窟的石刻造像、金銅造像、佛寺壁畫及繡像等。佛像的題材主要有釋迦摩尼佛、彌勒佛及多寶佛、彌陀佛等;菩薩則有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思維菩薩、供養菩薩、力士等。其中最有時代特征的是坐著交腳彌勒和男性化的觀音。他們都以印度傳來的佛像為依據,但也有已穿上當時服飾的。佛的形象一般都比較高大,而且居于寺廟石窟中心,身后有圣光,上下雕有中國化的飛天;以藝術環境渲染天國樂土而引人入勝。而菩薩則以中國少婦的形象為依據,寶冠花飾,嫵媚動人。在當時災難深重的年代里,未來世界的“天國”和佛菩薩的微笑撫慰著蕓蕓眾生的心靈,有著雄壯悲麗之美。
北魏銅鎏金釋迦摩尼佛立像
通體鎏金,高肉髻,面相豐滿,披肩袈裟,左手捂胸,右手施無畏印。薄衣貼體,足立于蓮座上,舟形火焰背光。座下有一四足方床,背面可有“延興三年歲次癸丑八君子劉倉敬造彌勒一區口口口口口口”。延興三年:(公元473年)癸丑,宋--元元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