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又稱“中國畫”,在世界美術殿堂的璀璨明星中是一顆瑰寶。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技法,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為工具,畫在宣紙、絹、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強調“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筆者喜歡國畫,尤為喜歡國畫中的馬畫。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強盛富有的象征。馬的形象作為繪畫形式的最早出現,大約當屬青銅器時代的巖畫了。(如下圖:)
這幅《狩獵圖》正是先人畫馬的杰出代表。圖中的形象雖然線條簡單稚拙,然而卻抓住了馬的本質特征,形神兼備,讓人看了栩栩如生。
自漢代,畫馬出現了第一個高峰以后。以馬為題材的畫馬巨匠和藝術作品層出不窮。隨著時代的演進,畫風和技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到了現代,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畫馬大師,潑墨畫馬,融中西方技法為一身,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勁有力,用墨酣暢淋漓。為中國畫畫馬奠定了里程碑式的標簽。
下面,從歷代名家畫馬杰作的百花園里采擷幾朵小花,以饗讀者。
五代梁·趙巖 《八達春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唐·韓干 《牧馬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韓干(約706年——783年)藍田(今陜西藍田)人
北宋·李公麟 《五馬圖》局部 原私家收藏,二戰后失蹤,現珂羅版藏于故宮博物院。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安徽舒城)人。
元·趙孟頫 (1254——1322年) 字:子昂,號:松雪,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滾塵馬圖卷》是趙孟頫以不朽之筆畫一打滾的馬,700多年來樂了無數人,其中最樂的是乾隆皇帝。此作經清宮收藏,是一件有皇家血脈的寶物。
明·仇英 生卒年不詳,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秋原獵騎圖》現藏于劉海粟美術館。
清·郎世寧 (1688——1766年)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于米蘭,清宮廷畫家。乾隆八年(1743年),郎世寧奉命畫《十駿圖》十軸畫的是蒙古外藩進貢的駿馬。臺灣故宮博物院保存五件。此圖為《十駿圖》之赤花鷹。
徐悲鴻 (1895——1953年)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學成回國,主張國畫改革融入西畫,從事美術教育,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張大千 (1899——1983年) 別名:大千居士,下里港人,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生人。現代國畫大師。
齊白石 (1864——1957年)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中國現代繪畫大師。這幅《如此千里》筆墨與個性別具一格,濃縮了大師的藝術才情與審美視角。
馬晉 (1900——1970年)資:伯逸,號:湛如、云湖,別名:伯遠。北京大興人。現代畫家,擅長畫馬,兼擅花鳥畫、書法、刻印、并做風箏。畫馬的風格有郎世寧之風。
黃胄 (1925——1997年)字:映齋,曾用名:梁葉子、苗迪。生于河北蠡縣,早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畫藝術大師,社會活動家,收藏家
劉繼卣 (1918——1983年)別名:大唐,天津市人。杰出的中國畫家,連環畫藝術大師。是近現代中國畫家中少有的工筆白描、重彩、小寫意、大寫意俱能的畫家。他的藝術風格充滿嶄新的時代精神,他的高尚品德和藝術結晶堪為楷模。
劉勃舒 1935年生于江西永新。當代畫家,是徐悲鴻先生門下最年輕,也是最后一位弟子。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畢業,歷任中央美院國畫系副主任,中央美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韓美林 1936年生于山東。中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天才造型藝術家,在繪畫、書法、雕塑、陶瓷、設計乃至寫作等諸多藝術領域都有很高造詣。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員。2015年10月14日,被授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稱號。
張青葆 1951年生人,出生于山西稷山縣。現代畫家,擅長畫駿馬、梅蘭竹菊荷、畫藝精湛。馬畫尤為精彩,《前程萬里》為人民大會堂收藏。
王文強 1964年出生北京,幼成開始學畫,后跟隨劉繼卣大師學習中國畫。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承襲劉氏畫風,被多家海內外畫廊及收藏家收藏。
陳云鵬 1970年出生于山東濰坊,自幼受家庭影響,跟隨父親學畫,后進入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學習。山水、花鳥、人物都有涉獵,但最喜歡畫馬。現為齊魯中國畫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水墨畫院理事,職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