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衡評傳》
—— 王 琪 森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版
“一個時代的藝者,總要在作品里體現出區別于古人、前人、他人的風采,反映新時代的面貌與精神。”智慧的藝者又總是把這種“區別”融匯于“整合”與“共振”:城市文化時空和人生藝術坐標的整合與共振。王琪森先生著《韓天衡評傳》讓我們進入這樣璀璨而又充滿哲理的人文天地。
耳目一新的《韓天衡印選》與“韓鳥”
王琪森 | 文
一、“韓流滾滾”
韓天衡成名甚早,他的篆刻時常在各種書法篆刻展中亮相,并經常發表于專業雜志及報刊,但他個人篆刻集結的印譜還尚未出過。1985年7月,《韓天衡印選》由上海書店出版(圖1),為韓天衡從七十至八十年代、整整二十年間所刻萬余方作品中遴選而輯譜,可以講是韓氏印風第一次整體性、規模性的展示,因而一經出版,旋即售罄。一部當代人的印譜能這樣受歡迎而熱銷,二月個后又出了再版,達一萬本,的確是印譜出版上從未有過的文藝現象。
圖1 《韓天衡印選》
《韓天衡印選》前有謝稚柳題簽,王個簃題“秦漢流風”、方去疾題“別開生面”、沙孟海、程十發作序,高二適、陸儼少、蘇淵雷題詩(圖2-4),后附韓天衡自撰后記,論述學藝過程及對印藝出新的追求。印譜內容為姓名、字號、紀年、齋館、圖案、詩詞章等。其中為當代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李可染、陸儼少、謝稚柳、唐云、程十發、應野平、徐子鶴及日本書法界名流刻印尤多。(圖5-9)
圖2 王個簃題韓天衡印選“秦漢流風”
圖3 方去疾題天衡印稿“別開生面”
圖4 程十發題韓天衡印選
圖5 韓天衡刻“儼少”
圖6 韓天衡刻“吳作人”
圖7 韓天衡刻“劉海粟印”
圖8 韓天衡刻“夷齋”
圖9 韓天衡刻“八十后作”
《韓天衡印選》的出版,在當代篆刻史上具有現象級的意義,由此也引出印學界長期關注的話題,即于1985年7月出版的這本《韓天衡印選 》所引發的“韓印熱”,實際上是中國當代印壇“韓流滾滾”的真正源頭。由此產生的藝術現象評判和學術邏輯對應是具有編年史效應的。
歷史的敘事常常需要作“觀瀾索源”式的回顧,距離不僅可以產生美,亦可以凸顯真相。韓天衡本人在談到“韓流滾滾”時,曾這樣說:“八十年代中期有位不相識的'阿山’先生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書法報》,采用了'韓流滾滾’一詞,他說:韓天衡只要一個,都去學韓天衡是沒有意義的。這個講得非常好?!苯洸榭?,韓天衡所說《書法報》的這篇文章是阿山所寫的《“韓天衡”何其多——當今印壇小議》,刊發于1987年10月7日。阿山對當時篆刻界的現狀、《韓天衡印選》出版后的社會反響及“韓天衡”們應運而生的成因,作了客觀具體的分析,并將此歸納為“韓流滾滾”:“近幾年,書法篆刻熱席卷全國,愛好書法篆刻的青年多如牛毛,他們渴望成功,但對藝術創作的艱苦性認識不足。成天想著標新立異,一鳴驚人,而忽視、甚至鄙視對傳統的繼承學習。要想在篆刻這小小方寸之間開墾出一片新天地,談何容易!年輕人創新的想法又過于簡單、幼稚,這樣勢必使自己身陷藝術沼澤地里不能自拔,痛苦和絕望又使他們灰心喪氣,前途渺茫。恰在此時?!俄n天衡印選》出版了,這似一股清新濕潤的風,使茫然的青年們干渴的心田恰如久旱逢甘霖,于是一轟而上,爭先恐后地呼吸這新鮮的空氣,'韓天衡’們應運而生。'韓天衡’們吸進的是'氧氣’,吐出的卻是清一色的'二氧化碳’,把篆刻界的空氣弄得'韓’流滾滾,單調而令人窒息?!?/p>
此文觀點鮮明,褒貶有別,肯定了“人們喜歡勇于創新的韓天衡”,而否定了千印一面,“單調而令人窒息”的“韓流滾滾”。因此,“韓流滾滾”初始時是帶有批評、否定、貶抑的指向意義的。
誠然,促成“韓流滾滾”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干渴的心田恰如久旱逢甘霖,于是一哄而上?!钡珡母顚拥脑騺碇v,也是和當時的展覽評選機制分不開的。取“韓流”印式,不僅視覺效果鮮明,對評委眼球有沖擊力,而且放在同類學秦漢印、流派印的印章中,很是出挑。也就是說“韓流”印式,在字法、章法、刀法乃至風格呈現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態與郁勃的美感展示,不僅入展率高,而且得獎率亦大。如1987年8月,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的無記名投票時,學“韓印”的徐慶華獲得最高票,但在最后的評獎環節時,有的評委感到徐慶華“韓印”標志太明顯而只獲優秀獎。但也就在此次展覽中,學“韓印”的河南尚仁義、吉林張樹、四川夏昌謙等,也風頭正健。唯其如此,“韓流滾滾”在當時的蔚然成風,既有作者們的“跟風趨時”,也有評委們的“順風應時”。
由于韓天衡從來不要求弟子學自己的面目,一貫旗幟鮮明地反對模仿走捷徑,再加上后來篆刻評委們也注意到了“韓流滾滾”的現狀不能再延續了,于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各種書法篆刻展覽中雷同化的“韓流滾滾”已退潮。隨后,就是鳳凰涅槃式的“韓流滾滾”新崛起。也就是隨著韓天衡所收弟子的不斷增加,陣容可觀,特別是由于韓天衡一直堅持的因材施教、推崇經典、鼓勵創新,從而在韓門弟子中形成了一個優化架構,他們師其心而不師其跡,如孫慰祖、徐慶華、王丹、黃連萍、張煒羽、鄒濤、蔣瑾琦、劉洪洋、晉鷗等,均自辟蹊徑,風格自樹,已成為當今書畫篆刻界獨一無二的中堅力量。
二、“韓鳥”是屬于思索型的
隨著在書畫篆刻創作上的不斷提升,韓天衡對藝術創作的更改思考與踐行理念也在不斷深化。唐代張璪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論”的經典,但韓天衡認為在這句話前,還得加一句,即是敬畏傳統?!霸旎笔菍儆诖笞匀坏姆懂?,藝術創新源于大自然、源于生活?!靶脑础笔撬囆g家內心的感悟體驗,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理解。但這二者還得借鑒、敬畏傳統,從優秀的傳統中吸取養料,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創作審美勢態。為此,韓天衡一直是以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以經典的傳統來思考藝術。如韓天衡繪畫中標志性的符號“韓鳥”,就經歷了敬畏傳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三部曲。韓天衡的花鳥畫主要師從謝稚柳,他從傳統的唐宋元花鳥畫中臨摹,學習鳥的用筆、構圖及造型。從黃居寀的花鳥寫生到宋徽宗的柳葉鷺鳥及八大、新羅等的鳥形,對斑鳩、鷓鴣、黃鸝、麻雀都認真觀察。為此,家中還養了小鳥,以便朝夕相對。同時,韓天衡也很注意觀察生活,如他那時住在昌平路,有一次見到樓下門口臺階上打翻了油漆,那油漆散開的痕跡看上去似鳥非鳥,似鶴非鶴,他發現是一幅絕妙的抽象變形鳥畫,對他畫鳥很有參考價值。在出國訪問時,他開始注意現代藝術,特別是畢加索的變形牛給他啟發很大。(圖10)
圖10 韓天衡《月白風清圖》
由此,他從傳統中、從造化里變匯通融,創作出了現實中沒有、但又匠心獨具、造型俊美的“韓鳥”,亦是他“中得心源”之鳥。有一位德國收藏家,在看了“韓鳥”后說:“韓先生,你畫的鳥很有修養,好像在思考,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生命力?!表n天衡即答道:“你們日耳曼民族是一個善于思考的民族,你看出了一些我鳥的藝術特征。我的鳥是屬于思索型的,不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鳥類,我筆下的鳥,是讀過幾年書的。”(圖11)
圖11 韓天衡《夏威夷冬游印象》
除了生活的啟迪,哲理的思考外,韓天衡的書畫篆刻創作還善于向前輩、同輩乃至向學生學習。韓天衡的繪畫曾在老師謝稚柳的直接指導下,從荷花入手。為此,他化了不少功夫,觀荷畫荷,不少人也認為他筆下的荷花水墨淋漓、氣韻酣暢,但他總覺得還有可提高之處。有一次他將畫好的荷花請張桂銘提意見,張很直率地講:你畫的荷花似乎太黑了,有的地方可以淡一些。韓天衡覺得有道理,試了一下后,濃淡對比強烈,畫面更生動了。有一次,文化部點名要韓天衡畫一張丈二匹的松樹,他先畫了初稿,在畫院請施大畏看看有些什么不足。施認為韓畫松針封墨時,不要封到松針尖頭上,有些地方要讓松針露出來,這樣有層次感。還有一次,韓天衡畫了一張《竹枝小鳥》較為滿意,但感到不足的是小鳥似埋在竹枝里,不突出。于是他帶著這張畫到程十發家中請教,程先生說我給你“一點顏色”看看。于是僅用了一點點顏色在小鳥的頭上、身上點綴了一下,這個小鳥就活了,就跳出來了。從而使他明白畫畫要善于畫龍點睛。韓天衡平時上課,要求學生當場畫畫、寫字、刻印,他亦仔細觀察,發現有的同學構圖很有特點,疏密處理得當,而有的同學刻印用刀運腕很活絡,頗值得借鑒。韓天衡認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此,自己要虛心、真誠地向他人學習,這樣自己才可以百尺竿頭,更上層樓。(圖12-13)
圖12 韓天衡《花鳥冊頁》
圖13 韓天衡《花鳥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