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守靜與永恒——讀謝宗君的山水畫
陳忠村
石濤講:“世知有規(guī)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轉之義,此天地之縛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雖攘先天后天之法,終不得其理之所存。”石濤在這里點破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只知現(xiàn)行的規(guī)矩,不知規(guī)矩形成的依據(jù)必為之所拘。知道有規(guī)矩,不知道乾坤變化之義,這規(guī)矩是固定不變的,是現(xiàn)成僵化的,必成法障。任何既定的沉度,現(xiàn)成的識度,都可能縛住人手腳,應當懸置起來。在這方面,特別是藝術家更應該知道,中國繪畫十分強調“化”,“化”在中國字中是品味高妙的字眼,一種消融無痕、化合為一的意味,所以傳統(tǒng)繪畫往往強調具古以化。泥古不化者,是受現(xiàn)成識度的拘束,所以要借古開今。[①]如何借古開今?帶著這一疑問,我走進畫家謝宗君和他的藝術世界。
當看到謝宗君的《天壇》和《輝煌》作品時,他創(chuàng)作的那個物象肯定不是古時候的而是當下的物象,技法也非古人的而是自己的。正如范寬認為繪畫不能單純模仿前人,而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主觀情思:“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在謝宗君的作品空間中流露出特有的一種守靜與永恒,他想表達的是虛靜之心到達的心物合一,并成為開啟一切藝術造型的根源之地和無限之門,萬物之本質在此得到具現(xiàn),而人的精神也得到具象化、外化而可見的東西。正如老子講的“守靜”,邵雍講的“以物觀物,性也。”在謝宗君的作品中觀者可以“吾游心于物之初”。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說誠心誠意地守靜,一定會達到心靈空明的境界。其目的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歸根復命”。就是說想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就是要入靜,入靜以后,生命就可以得到回復,就能夠體會到宇宙永恒的法則,就能夠體悟到大道,得到真我。謝宗君在藝術的道路上找到了這種全新的“靜”,他用這種的金碧青綠山水和豐富的水墨變化來詮釋。他的繪畫表面上看過去很簡單,但實質上深刻又深刻、純粹又純粹,是不離開感覺捕捉真實,在繪畫的探索中實現(xiàn)純粹的直觀,在直觀中突出一個“靜”,在“靜”的背后卻形成中國畫的另一種高度。
祈 — 天壇 謝宗君 180×270cm 國畫
中國畫自南宋以來,借物抒情是繪畫思想的主旨,藝術家在作品中強調人的主體意識,也重視主體精神的傳達,在主體情感的變化時,客觀對象的主觀感受也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的魅力之處。對于藝術,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這樣描:“藝術是一種命定之物,它‘必定如其所是的存在’,它是一種不可改變的‘實在之物’,就此而言,藝術類似于宇宙精神。因為藝術也具有精神的這種品質,所以它能夠彰顯、也確實彰顯著精神。”[②]何為主體意識和實在之物?如何在作品中呈現(xiàn)這種主體意識和實在之物?謝宗君的作品正是呈現(xiàn)這種主體意識和實在之物,他師法傳統(tǒng)與自然,同時而又把“自己”融進去,并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如其所是的存在。在謝宗君的繪畫中有著一種真正深刻的純凈抒情感,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在創(chuàng)作中尋找失去的風景,尋找繪畫未曾發(fā)現(xiàn)的開啟形式,因為重新發(fā)現(xiàn)風景,也就是從新發(fā)現(xiàn)繪畫/藝術。
其實謝宗君是走上了一種“獨自的探索歷程”和“寂寞之道”。在探索的過程中,過去那種充滿快感、灑脫的風格消失了,代之是一種審慎與節(jié)制的筆墨。在《凈土》和《春雪唱晚》作品中,墨和色通過作者內心流出,在通過一個精確界定的、看上去是隨隨便便,但作者的這種灑脫是經(jīng)過多少黑夜畫案前的辛苦代價,才換來的對這水墨的駕馭,這些作品無不透出一種“宗君式”的精神,欲又顯出一種奇異的純真與清新。他雖然接受傳統(tǒng)藝術的影響,但更有自己的思想,在作品更充滿了神秘與夢想。散點透視是謝宗君繪畫的一個特點,代表作品為《山河壯麗》和《天開勝境》,這一點也是中國畫在人們內心真正敬畏有著密切關系,筆者有自己的很多體會,發(fā)現(xiàn)謝宗君的作品大多數(shù)的空間視點是在前方中心位置的平視角度上,讓觀者必須正面對視,無法回避,其實這種視覺更具有真實感,謝宗君肯定也悟到這一秘訣,所以他向傳統(tǒng)學習、向自然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的真實和想象之間的“藝術空間”。
謝宗君認為“真誠和單純自現(xiàn)實中吸取靈感的”,他經(jīng)常在自然中寫生,通過速寫、白描等手段在現(xiàn)場聆聽物象的聲音,這種真誠在創(chuàng)作中就成為他作品中深刻的詩般的迷人之處,謝宗君擁有這一原則就能產(chǎn)出最生動的充滿詩意的作品。在《黃山煙云青綠山水》和《徽州古韻》作品中看是謝宗君僅憑感覺造出來的外形,這都是非故意地決定了作品的調和,在這里有可能存在一條無程式的法則,這條法則絕不是把傳統(tǒng)繪畫中所有優(yōu)秀的因素累加起來。無程式也是一種審美價值的標準,這與自然秩序和自然的美相協(xié)調,這里的“自然”,是具有“山川”和“文化”的意蘊。因為德朗說過“必須善于忘記藝術表現(xiàn)只歸結為它的要素的累加。我想說的是,所有經(jīng)驗、所有知識,都須被同化、被消化,是所有經(jīng)肉體過濾過的質素的總體迸射。”這種總體迸射“總和是表現(xiàn)藝術”,在這里它首先通過了如梅格龐蒂所說的“三序合一”的超越性,既物質程序、生命程序和心靈程序在身體的內在融會綜合。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必須內在深刻地滲透進事物生命的存在中去的藝術家謝宗君,他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一種對色彩與形體高度節(jié)制,具有強烈的精神內涵和神秘詩意。
藝術家德朗講過,“運用色彩作畫直到現(xiàn)在,只讓我們以為那是純粹理所當然的之事,但我不相信那是最佳作畫之途。”在德朗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繪畫除色彩之外還有其它問題,這個問題應是畫者要思考繪畫的內在性。其實就是去接受這種“內在性”流溢出來的“存在”,所有的文化都來自這種必須,這是一種掌握真理的熱望,它構成了人類心靈的永恒沖動。在謝宗君的《旋轉·遺韻》和《老墻》作品中,物象以一種坦然單樸的姿態(tài)自行顯現(xiàn)于敞開,他是用最為直接單純的手法加以描繪,在這里仍然有某種隱而不顯的東西強烈地吸引著我們。這種東西莫可名狀難于言說,卻分明如同濃郁的氣場一般從物內部、從物與物的關系中彌散開來。海德格爾認為,物之物性本身是無蔽的,但這種無蔽并不是一種簡單無遺的開放,也不是擺脫全部遮蔽之物的純粹顯露,它是遮蔽與澄明之間的爭持對抗。謝宗君的《青綠山水》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大地”的紙面遮蔽著作為“世界”的物,但物又試圖掙脫紙面以獲得一種純粹的獨立,其實“世界不能容忍任何封閉,因為它是自行公開的東西。而大地是庇護者,它總是傾向于把世界攝入它自身并且扣留在它自身之中。”[③]世界與大地的這種爭持,乃是一種根源性的對立。這種遮蔽與無蔽的爭持,海德格爾認為便是真理之本質,它自行設置入藝術作品中。這種爭持對立絕非簡單的勢不兩立或者非此即彼,恰恰正是在這種本質性的爭執(zhí)中,世界與大地雙方才得以更加確立自身、更加成為自身。爭執(zhí)越是激烈,世界與大地也就越是密不可分。海德格爾把存在的顯現(xiàn)交給了藝術,因為藝術具有直觀認識和表現(xiàn)的特征,它有可能擺脫概念認知的旋窩。
而時下的畫家,是要表現(xiàn)他們的那個‘個性’,卻忘記了共性才重要。共性是什么?是自然之美。謝宗君的系列小品中,作品畫幅偏小,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水墨和完美的構圖,物象造型莊重典雅,畫中呈現(xiàn)出冷峻里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的成熟思考。謝宗君在作品里“昏黑中層層深厚(黃賓虹語)”,長短參差富于變化的雨點皴,不僅將山石的質感和量感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還刻畫出山脈走向的陰陽立體。德國著名藝術家奧古斯特·麥克認為:“藝術的目的不是科學的仿造和檢查自然形態(tài)中的有機因素,而是通過恰如其分的象征創(chuàng)造一種縮略的形式。”謝宗君的很多作品可以認為是“恰如其分的象征創(chuàng)造一種縮略的形式”,他并不極端地分解和歪曲事實,是通過對細節(jié)的真實描繪,把抽象的繪畫語言運用于對客觀事實的真實的揭示中。
謝宗君的繪畫不論是水墨山水,還是金碧青綠山水以及白描式山水多采取寫實的手法,面對不斷流變不斷生成的物象,都在努力追求真實而缺少諂媚,各種物象的創(chuàng)作更加精心又不失靈動。得益于他對繪畫的“直觀與內在性”繪畫之源的挖掘,美妙、沉靜、意味深長。謝宗君最近的作品中是在平淡中探尋另種靈感的泉源——直觀。直觀其實是一種忘我的體現(xiàn),如同莊子在《齊物論》中所言的“物化”,既認識世界萬物過程忘卻主題、隨物而化。“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尼采語)。”正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講:“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謝宗君要的是以觀察到的通過直觀的感受創(chuàng)作出一種特有的視覺畫面,即空間的守靜與永恒。
陳忠村:美學博士、安徽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xié)會員和中國作協(xié)會員
[①] 參見許江:《擊鼓傳花——從具象表現(xiàn)繪畫談當代繪畫藝術發(fā)展的策略》,載《迂回與深入——法中具象表現(xiàn)繪畫》,司徒立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第14-15頁。
[②] 簡·李:《物畫論》,趙千帆譯,載《具象表現(xiàn)繪畫文選》,許江、焦小健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96頁。
[③] 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35頁。
未來藝術空間是由一批中青年藝術家和學者自發(fā)組成的開放性學術平臺,旨在從當代世界文化的宏大場域出發(fā),切入藝術與哲學的核心命題,探索技術時代里作為人類實存行為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可能性方向。參與者秉承面向實事本身的現(xiàn)象學精神,不局限于學科、門派和各色主義,努力沖破“中西古今”的舊式討論框架,直接面對當下生活處境、個體心性和各自創(chuàng)作問題,進而嘗試一種或多種富有力量的、指向未來的詩思樣式。
關注未來藝術空間
最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最獨家的藝術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