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車--讓天下沒有難融資的企業
來源:投資快報 作者:孫寧
針對“三類股東”的IPO審核問題,管理層終于有了比較明確的說法。據報道,在新一期保代培訓會上,監管層對新三板“三類股東”IPO審核要點進行了詳細闡述。由于三類股東影響掛牌企業的股權清晰、股權穩定、核查困難等問題,新三板掛牌企業IPO上市時,三類股東往往會成為企業上市的“絆腳石”。此次闡明三類股東屬性,有利于上市輔導更有針對性。
三類股東再獲突破:明確8大核查界限 持股比例5%是道坎
近日,證監會首次明確了三類股東與200人公司的審核要求。據報道,在中國證券業協會11月9日-10日在深圳舉辦“證券公司保薦代表人系列培訓班(發行專題)第三期”中,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徐壽春(注: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馬哲已就任新一屆發審委委員)透露,“三類股東”暫為IPO“絆腳石”的原因有三:不利于滿足“股權清晰”的要求;是影響“股權穩定”的判斷;缺乏公開的核查渠道。
業內人士認為,5%的持股比例是審查的一道分界線。持有股權超過5%后便被認定其行為能對上市公司實施一定影響,在股票解禁方面也有更多限制。如果三類股東持股比例低于5%,在審查中會相對于寬松。這個消息再次被印證。監管部門對“三類股東”的審核要求包括四個方面:披露法人或機構股東的股權結構情況(直至自然人或國資主體)“三類股東”是否有資格作為發行人股東;作為發行人股東是否符合首發管理辦法中的股權清晰要求;是否構成發行上市的障礙;與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及其他核心人員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關聯交易、利益輸送。
闡明三類股東屬性 上市輔導更具靶向性
據參與培訓的北方中型券商保代向記者透露,會上傳達了最新精神,并介紹了200人公司和“三類股東”清理要點,并表示通過協議轉讓導致超過股東人數200人的,可以直接申請IPO。
事實上,上海證券交易所旗下的“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公眾號發布《企業改制上市30問》,對股東超200人問題作出解答: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新三板公司在掛牌后,如通過公開轉讓導致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并不違反相關禁止性規定,可以直接申請IPO;如通過非公開發行導致股東人數超過200人,根據《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在進行非公開發行時應先獲得證監會核準,其合規性已在非公開發行時經過審核,可以直接申請IPO。
所謂三類股東是指管理人以“契約型私募基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方式持有企業股份。一直以來,轉板過程中三類股東關注度頗高,但卻鮮有人注意到在掛牌企業產生重大變故時三類股東處置亦較一般股東更為復雜。
據某通過知名公募基金公司專戶資管計劃進入新三板掛牌私募的人士介紹,其2015年下半年趁著新三板定增熱潮通過資管計劃耗費4000萬元投資一知名新三板掛牌私募。但資管計劃成立之后不久,股票便進入曠日持久的停牌中。按照約定,若資管計劃出現停牌等不可抗力,則資管計劃自動無限期續期,而現在復牌遙遙無期,資管計劃無法退出,投資顧問亦表示無能為力。投資的掛牌私募正在進行自查整改,自查整改結束或許面臨業務調整,大概率引起股價波動。兩年多來,公募基金人事變動,資管計劃原先的負責人離職,繼任管理人不明情況,資管計劃其實已經“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