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尼采是我上大學閱讀比較多的兩位哲學家,也是非常喜愛的兩位哲學家。
很可惜,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看了很多次,但沒有一次看完,因為翻譯中有太多哲學名詞,此外也看過他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這本更艱澀,雖然很薄,但說實話沒太看懂。所以更多是看他的散文,但又不是太喜歡他的散文。只能根據(jù)看的半懂不懂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來隨便說說,我不是學哲學專業(yè)的,說錯了也無所謂。
尼采的書就讀的比較多了,《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朝霞》《看哪,這人》《權(quán)力意志論》《論道德的譜系》《偶像的黃昏》《人性的,太人性的》,之所以看的多,因為尼采的書大多是語錄,非常易讀、好懂(當然,很可能是錯誤理解)。
讀叔本華、尼采,因為直到上大學前,我都被關(guān)在學校中,聽固定的話,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叔本華、尼采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還有人這么想,原來還可以這么想。他們讓我開始尋找自己,他們讓我懂得痛苦、憂傷、迷茫是獲得自己的必經(jīng)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我眼中,他們是最早的啟蒙者,他們指出了這個看似合理的世界的漏洞與缺陷。
再說明一次,我只是叔本華、尼采的愛好者,不是專業(yè)研究者,周國平老師的解讀已錯謬萬端,我則錯的更多,千萬不要根據(jù)愛好者的看法來決定你的態(tài)度。想了解叔本華、尼采,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讀一讀。
叔本華說了什么
叔本華的思辨來自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即延續(xù)了《理想國》的理路,將世界分為表象與理念,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表象世界,它幻化萬端,但并非真實,要尋找生命的本質(zhì),就應該回到理念世界中,但除了審美、思想與入定,其他沒有辦法。而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生存意志,它追求永恒存在,可表象世界的特點就是易逝的,必然與生存意志相矛盾,所以人生注定是一個悲劇,所謂幸福只是兩次苦難之間的、短暫的空白期。要想撫慰生存意志,只有走向永恒的理念世界,可惜我們只能偶爾達到。
這么概括可能太簡單,從中可見叔本華深受佛教影響。當時閱讀時,最大的困惑是,這些說法無法實證,都是從感覺出發(fā),是不是太隨意了?其實哲學的特點就是思想實驗室,只要能將感官材料加以提煉,結(jié)構(gòu)成一個比較自足的邏輯體系即可,不否認,這可能深化感覺的誤會,且無法證真與證偽。但哲學自有其傳統(tǒng),叔本華在結(jié)構(gòu)自己的哲學大廈時,對其中漏洞進行了大量的填補工作,普通人很容易被他的博學、嚴謹與思辨壓倒。
當時沉醉于叔本華,主要源于兩點:
首先,生命是一次悲劇,我們無法掙脫,則生命的意義何在?這迫使我反思,而反思的直接結(jié)果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在秩序、文化、社會的壓榨下,它曾長期麻木,以別人給我的目標為目標,以別人的判斷為判斷,還自鳴得意地覺得,人應該努力去做一個“正常人”,這樣才有價值。叔本華對書對我來說不啻一聲斷喝。
其次,叔本華的嚴謹與邏輯,讓人敬佩,他用西方哲學的范式對佛教思想進行邏輯化,看上去就非常清晰、直觀,比較便于理解。
尼采說了什么
尼采的思想很駁雜,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理性主義的推進,人類的信仰在萎縮,隨著永恒不斷被對象化,永恒本身便消逝了,結(jié)果就是“上帝死了”。沒有神圣,只能重建神圣,否則人類文明就會走向虛無主義,直到被它徹底吞噬。尼采的重建就是設(shè)立了一個“超人”,認為人類文明必須在自我滅亡的過程中達成再生,“超人”既能契合對象化,又能為崇拜提供可能,這就很可能進入一個不斷進步的怪圈中,所以尼采對“永劫回歸”保持了高度警惕,他并不認為對象化是一個正確的、自我解放之路,他始終認為,還有一片永恒是對象化(即科學思維)永遠無法抵達的所在,它為生命提供永恒的動力,就像太陽那樣。
這尼采洞悉生命的悲劇,但在悲劇中,我們依然要積極地生活。
沉醉于尼采,主要源于:
1、他指出理性主義的缺陷,他認為,人一旦被理性主義格式化,就只能看到這世界合乎理性的地方,而忽視了更廣闊的、不合理性的地方,這樣我們就會被自己的虛構(gòu)所遮蔽,結(jié)果成為它的奴隸,變成失去自己目的的人。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上學、考試、工作、掙錢,人生幾乎已經(jīng)被劃定,都在做不得不做的事,這樣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呢?其實我們已經(jīng)被虛無主義所駕馭了,我們越不了解自己,我們才越是別人的工具。
2、尼采對歷史的否定,讓我第一次懂得,歷史和未來一樣,可能都是人類虛構(gòu)的產(chǎn)物,有太多空白已陷入“永劫回歸”,我們所謂的歷史不過是對過去的合理誤會,編造它們的唯一作用在于繼續(xù)麻痹自己,使自己更深地沉入虛無主義。
3、尼采對生命動力的解讀,即權(quán)力意志,讓人多少找到一種救贖的可能。如果沒有背叛、對抗、狂躁,那么好世界就更無波瀾,我們的人生和圈養(yǎng)動物就毫無區(qū)別。
4、尼采對人類道德的反省與批判特別深刻,如“懸掛命運,一個繩結(jié)已足”。
5、尼采的文筆特別優(yōu)美、宏闊,有滔滔不絕的氣勢,不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感動的人恐怕不多。
6、尼采對日常瑣碎情感的批判特別得年輕人的喜歡。
7、尼采的美學思辨非常深刻,《悲劇的誕生》中呈現(xiàn)出的嚴謹?shù)倪壿嫞钊税莘?/p>
總之,叔本華、尼采是不同文明所締結(jié)出的碩果,通過他們的寫作,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偉大的、令人尊敬的傳統(tǒng)。我們都是人類的子孫,生活在這世界上,理當獲得不同文明的哺育,感受不同地方陽光的溫暖。這樣才不虛度此生,才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
苦痛、悲哀、失敗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尼采、叔本華最美好的地方,在于讓我們不忽略它們,不趨利避害,而是努力吸吮其中的甘甜。
直到今天,我依然認為生命是悲劇的,但始終堅信,我所沒看到處,必然有永恒存在,即使不能到達,它也依然存在。所以我不應放棄,不應怨懟,不應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