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朋友找到陶行知,告訴他一件自以為很痛惜的事情: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調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壞了。 陶行知正埋頭忙自己手頭上的事情,聽了朋友的話,扶了扶眼鏡,邊站起來邊問:“您是怎么處理這件事呢?”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一頓,他哭泣著向我求饒了!”說這話的時候,他表情有些得意。陶行知聽罷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聲地驚嘆道:“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陶行知的話驚呆了朋友,只見他在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時不知說什么好。 片刻之后,等朋友平靜下來后,陶行知建議他說:“不過,還是有辦法來補救的,請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塊送到鐘表鋪去,修表師傅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條件是讓孩子在旁邊看他如何修理,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師傅成了老師,孩子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了,你說呢?”朋友這才明白過來,飛一般跑回自己家中找孩子去了。
好奇心永遠是人類前進的動力,當你扼殺掉孩子的好奇心,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抹殺掉的是一筆多么寶貴的財富,所以不要輕易對孩子們的好奇心說“不”!
好奇心通常被很多早教專家視為是發自人原始的本能探究沖動,在兒童時期是需要重點培養和保護的,對未來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感到興致勃勃,就自然而然會有好奇心,推動他們去了解整個世界。
孩子愛問為什么的原因之一,是孩子年紀小,正處于從外界吸收知識的重要階段。此時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對知識需求和接觸世界的表現之一。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孩子們愛向大人問為什么:“為什么小草是綠色的”、“為什么晚上看不到太陽公公”……心理學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這個時期,寶寶的大腦處于快速發育階段,語言和智力突飛猛進,對知識的需求大量增多。所以,詢問期是寶寶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在心理學上,好奇心屬于一種強烈的認知動機,常常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好奇程度與外界刺激的新奇程度有一定關系。對人們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刺激越復雜、越新奇,越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比如,嬰兒常常是對五顏六色、結構簡單的玩具表現出好奇和注意,而大一點的孩子往往更關注和好奇那些結構和功能較復雜的玩具。
對世界的興趣往往能帶來新奇的發現,愛因斯坦在四五歲時,被指針總是指向一個方向的指南針吸引住了,好奇心驅使他去探求把指針吸住的那股力;達爾文從小對自然界的物種為什么會多姿多彩百思不得其解,他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心是如此強烈,以至他終生為之奮斗,創立了“物種起源”的偉大學說。
如果你的孩子不停地向你問為什么,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你的孩子正在建構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好奇心是他認知世界的外在表現,家長這時候一定要善于引導孩子們,鞏固孩子們對于世間萬物的興趣,提升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程度和認知水平,培養他們探尋答案的能力。
對于孩子們的“為什么”,家長首先要對問題表示肯定,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們的“為什么”說“不”、“等你長大了就知道”。
要耐心對待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如果問題易于回答,家長們一定要及時回答,不要對孩子們說“等我忙完了告訴你答案”;如果問題確實不容易回答或者家長需要先搜集資料,可以對孩子們說,“你提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呀,我也要先了解一下才能回答你呢”,然后可以嘗試著和孩子一起搜集資料,尋找答案,也可以把問題想通透了之后,生動地給孩子們講述答案。
對待孩子們的好奇心一定要耐心,你正在親手幫助孩子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觀,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造成一位發明家的誕生!
除了耐心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家長們還要懂得激發和引導孩子們的好奇心。比如解答孩子們的問題后,可以適當拋出另一個小問題,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激勵他們尋找答案,了解事物。
對旅途中景色的發問,可使孩子產生對地理的興趣;對花鳥魚蟲的好奇,可使孩子產生對生物的興趣;對古跡古人的參觀、了解可使孩子產生對歷史的興趣……
對孩子們好奇心的引導和激發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們的好奇心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減少,在孩子們對世界抱有好奇心的最佳時期,如果對他們的好奇心加以激發和引導,能使他們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去擁抱世界。
面對孩子們源源不斷的好奇問題,家長們如果不能做到鼓勵孩子們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探索,那就容易陷入疲憊的狀態,甚至會影響向孩子們解答問題時的態度和質量。因此,家長們要學會鼓勵和引導孩子們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有耐心地幫助他們一起尋找答案,培養孩子們主動探索的習慣和能力。
對孩子來說,日常生活環境中到處蘊含著可供探索的資源,隨便哪個情境,都可能成為引發孩子好奇心、誘導孩子提出問題的學習場所。媽媽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就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提供各種實踐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年幼寶寶的認知有限,可能會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邏輯的設想,這個時候媽媽切忌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束縛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孩子觀察到絕大多數落葉掉在地上都是“掌心向下”,他也許會認為那是“落葉寶寶”在親吻大地媽媽,媽媽當然可以鼓勵這個想法啦。
孩子一犯錯,很多父母就急著去批評制止,殊不知,這樣做只能影響孩子的探索精神。當孩子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時,會繼續嘗試,或帶著好奇詢問父母。犯錯讓孩子產生一連串的學習,這對于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媽媽對孩子的問題一概敷衍說“不知道”,當然會打壓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情,但若孩子每次問“為什么”,媽媽都忙不迭地給出標準答案,未必見得是好事,這等于是替孩子省卻了探究的過程。而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最佳方式是做個聰明的“不知道媽媽”,不直接回答,二審教會孩子“研究方法”,教他學會思考、學會去找尋正確的答案。
好奇心何以能夠上升為創造力?有時靠的正是一種非常規的的游戲手段。比如孩子把自己愛吃的怪味豆和魚皮花生埋進土里等待“發芽”,媽媽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孩子,試圖將孩子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恰恰使孩子錯過了許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小河里的蝌蚪、蠶寶寶的脫皮、秋天樹葉的變化……這些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在孩子眼中都是一個個謎團。經常帶孩子仔細觀察這些現象,他的好奇心就會與日俱增,從而多問一些“為什么”,促使他更加仔細地觀察、思考。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最后使創造性思維得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