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省文物局牽頭,成立了江蘇太湖水下考古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考古工作站,將組織考古學家將對太湖進行摸底考古,探尋埋藏在太湖湖底的“水下寶藏”。
哇塞!沒想到風光旖旎的太湖水面下居然大有文章!
大家有沒有很興奮?
同時,有關方面首次公開向社會征集太湖水下考古線索,比如古沉船、古鎮村落、水道、墓葬、陶瓷器等水下遺存線索。
“南海一號”打撈現場
水下發現古沉船、水道、陶瓷器這些很好理解,比如說之前一直大熱的“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打撈出水了大量精美瓷器,有的甚至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南海一號”清理現場
而說到水下墓葬也不稀罕,離咱們最近的,就是在虎丘劍池水下的吳王闔閭墓。
但看到“古鎮村落”一項,還是有點吃驚,雖然去過千島湖,知道淳安和遂安兩座千年古城因為新安江水電站攔江筑壩蓄水而沉眠于湖面之下,但是太湖水底居然有“城市”,這還是超越了對太湖的已有認知。
在千島湖下,沉睡著兩座千年古城:賀城和獅城。
既然權威專家都這么提了,那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咱趕緊運用各種搜索工具進行惡補!
回顧
1955年大旱
在當時吳江縣西南已干涸的太湖湖底見有印紋陶片、陶罐,還有古井及古建筑,古井有黑陶片等。
1974年
在同屬太湖流域的澄湖湖底發現800多口宋井,井中掏出新石器時代至宋代文物1200多件,同時還有大石塊砌成的上馬石等古建筑遺址。
1986年
在當時吳縣通安鄉西太湖底,發現了春秋戰國時古井四口,井中清理出戰國時期黑陶罐、石斧等文物,還有漢代的井欄圈。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太湖湖底確實存在著一些古代城市的遺跡,隨著考古的深入,不排除發現大規模古鎮村落的可能性。
半個多世紀以前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教授就著文,最早對太湖的形成提出了看法,此后部分地質學者根據太湖的形態特征,認為太湖是一個構造下沉的盆地,并為沉積物不斷填充,以致成為今天的大型淺水湖泊。
這是影響最大的,其認為在最高海面時(約距今600萬年前后),太湖平原是個大海灣,以后由于長江口南岸和錢塘江北岸兩大沙嘴不斷增長,使這一海灣逐漸被封閉,成為瀉湖。1979年版《辭海》在'太湖'詞條中亦稱其'為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灣而成。'至此,太湖的成因,似乎有了權威性的定論。
當然,還有新的說法:
自八十年代末以來,有關部門對太湖湖底地形進行了全面測量,并在湖濱及湖中打了一系列的淺鉆和深鉆,對湖底40m以上的沉積地層進行了深測和分析。在廣泛深入的調查及對大量第一手實物資料研究的基礎上,對太湖的形成與演變有了新的認識。
根據測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平均坡度僅0°0′19.66〃,湖底72.3%處于水深1.5~2.5m,最深處2.6m,湖中沒有深槽,也沒有大規模淺灘。沒有發現《辭海》中所述'最深達4.8m'的地方。平坦的太湖湖底,基本上為堅硬的黃土物質所組成,據測這黃土層距今1.1萬年至2萬年之間,黃土層表面僅少量深層淤泥。
這與'構造下沉,并為沉積物不斷填充'的推論顯然不符。這黃土地層并與金壇、常州一帶地面所出露的黃土是連成一片的。在這黃土層上,尚見有一系列的被淹沒的河道與洼地。這些河道與現在的太湖出口大體吻合,如望亭灣、胥口灣、東太湖等。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積特征表明,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灣和瀉湖,而是一個復蓋著黃土的沖積平原。經過對這大片平原陸續發掘(發掘點達200多處),發現大量的古脊椎動物骨骼和古文化遺址。包括各種石器、亞州象、劍馬象、納馬象、骨骼化石以及黑陶、夾砂陶、印陶、古稻谷和各種編織工具。其中古稻谷碳14測定為距今6274±205年。這就表明,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已在這里開發定居,從事農耕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而上面提到的解放以來的考古發現及據北宋單鍔《吳縣水利書》所載'熙寧8年(公元1075年),歲遇大旱,震澤水退數里,清水鄉湖干數里,而其地為民田,今日太湖也。'這就更說明,太湖及太湖平原這些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世人類歷史時期。
當然了,關于太湖的具體成因學術界還沒有蓋棺定論,相信隨著本次太湖湖底考古行動的推進,會帶來全新的發現和更有力的證據,解開太湖神秘的面紗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