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首相功勛無數,領導戰爭戰無不勝,為何會在戰爭勝利后下課?
博古通今天下事關注
2023-03-18 00:08來自重慶
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損失最多,悲慘程度前所未有的戰爭于1945年結束了。在這場戰爭的發起者德國被打敗之后,美國英國蘇聯三大國就如何處置戰敗國,例如日本等,展開了一場會議的討論,這場會議在戰敗國德國的波茨坦舉行。
但是就看這場會議結果好像沒有什么值得談論的,但是他的過程卻十分令人捧腹大笑。我們所夸獎稱贊的有鐵血手段的英國第一人丘吉爾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居然下課了。這是為什么?
現如今我們喜愛沒有戰爭,沒有爭斗,沒有硝煙的環境,其實那個時候的人民也是這樣的,人們可以幸福快樂的活著就是最好的安排。丘吉爾的上一任是著名的無能領導人——張伯倫,說他無能是因為它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相對穩定與利益,放棄了他國的利益,沒有強硬的反擊,但是他的國家支持率卻是高的離譜,從慕尼黑回到國家,群眾為他送上的不是謾罵與詆毀,而是贊揚與鮮花。
反觀丘吉爾在當上國家第一人的時候,就主張以強硬的手段與態度來對抗德國,他采用的戰爭時的國家制度,軍隊是絕對核心,因此物資等必須集中到軍隊中,這樣普通人民的生活收到了影響,同時戰爭的陰霾籠罩到英國,人們深受摧殘,苦不堪言。丘吉爾是一個無可挑剔的戰爭領導人,但是他的思想與理念不符合人們的期盼,因此在戰爭勝利后下課也是注定的。
還有就是對待蘇聯的關系,戰爭勝利后往往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矛盾,英國和蘇聯就多個地方產生了爭執,同時美蘇兩大巨頭的局面悄然形成,英國當然不想要成為美國的下屬聽命于他,同時和蘇聯的關系也十分的緊張。最終英國還是決定投靠美國來面對蘇聯的制裁,英國人民當然不愿這樣,因此也促進了丘吉爾的下課。
印度是英國最主要的附地之一,英國不愿看到這么大的肥肉脫離自己,丘吉爾打算對印度增兵鎮壓,英國人民當然不愿看到已經結束的戰爭再一次發起,而且是為了印度。
人民的期盼其實很小,平穩和平的生活其實才是他們最想要的,丘吉爾帶領英國打了大的勝利,但是他終究沒有明白人們想要的是什么,也注定了他的下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