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得了骨關節炎,首先,對該病應該有充分的認識。若沒有關節疼痛、麻木等癥狀,則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改善神經、肌肉、骨關節的新陳代謝,延緩其衰老進展的速度,并防止僵硬不靈活。出現臨床癥狀的病人則要避免或減輕病變局部的疲勞及進行適當的治療。
日常生活中對受累的關節應加以保護,避免關節劇烈活動和過度負重,以減少關節的反復損傷,如髖關節或膝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過久站立、跑步、打球或長距離步行等。若久坐后雙膝發僵,在起立前可作一下“熱身運動”──輕輕地擺動幾下腿部。要糾正不良的姿勢、體位,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而且能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對負重關節如膝、髖關節尤為重要。避免在睡眠時為減輕疼痛在膝下墊枕頭。頸椎骨關節炎病人應避免長期伏案、仰頭或轉頸,睡眠時應用適當高度枕頭。腰椎受累者可睡硬板床。根據具體情況,可適當使用拐杖之類的用具,有利于減輕受累關節負荷,穿較有彈性的鞋子,用適當的鞋墊,穿戴護膝或彈性繃帶,對保護膝、髖等關節十分有益。若有膝內翻、外翻等關節畸形或關節的先天性異常,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平時應多食有鈣和膠質的食品,并可補充鈣制劑,肥胖的病人應積極減輕體重。
人到中年應防“OA膝”
骨關節疾病中,膝關節骨關節炎(簡稱OA膝)居發病第一位,是引起中、老年人膝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社會勞動力。它的別名很多,如增生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一般35~45歲逐漸起病,55~65歲發病率最高,約占30~40。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大約是男性的4倍。肥胖者易患,這可能除了肥胖增加了關節負重外,還與肥胖引起的姿勢、步態及運動習慣的改變有關。病人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膝關節增粗肥大、變形,以致患膝不能負重、不能屈伸,而喪失正常生活能力。本病亦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膝關節,可引起患病率增加,如礦工、足球運動員等等。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怎樣發生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結構的廣泛性退變,也就是說參與構成膝關節的結構都發生退變性損傷。表現為關節軟骨的變性:軟骨變薄、糜爛、碎裂、剝脫,掉下的軟骨、骨軟骨即形成游離體,如同軸承中破碎的滾珠一樣,當關節屈伸活動時會突然出現“卡住”的現象即絞鎖。軟骨下骨皮質外露,伴有骨質囊變、硬化、骨贅形成,半月板損傷、韌帶松弛、磨損、關節滑膜增生、滲出、關節腫脹等,晚期導致關節畸形、僵直、喪失活動能力。
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有哪些癥狀
疼痛:特點為活動多時疼痛加重,休息減輕,再活動時仍可疼痛,甚至更重。上下樓梯尤為困難,只能用好腿或癥狀輕的一條腿一登一登上下樓梯,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兩腿交替上下樓梯,往往是下樓梯比上樓梯更困難。關節扭傷、著涼、過勞??烧T發或加重關節疼痛。疼痛嚴重者腿不能活動,而且影響睡眠。
關節腫脹:關節腫脹來源于滑膜增生和關節內積液,初期常因扭傷,著涼而發作,以后將變為持續性腫脹。關節活動時有磨擦感或聽著彈響。
膝軟:也叫打軟腿。為行走中膝關節突然發軟,欲跪倒或摔倒的現象,可伴有劇痛。“膠著”現象:即關節在某一位置較長時間靜止不動之后,再活動時非常疼痛,屈伸不能,必須緩慢地逐漸活動一會之后,“膠著”現象才會消失,膝關節才能屈伸運動。如坐公共汽車,往往需要提前一站,病人就得站起活動關節,才能下得汽車。
絞鎖:是指在行走等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突然被鎖在某一位置上不能運動,像有東西將關節“卡住”一樣,常需要試探著將關節搖擺屈伸,往往在感到“咯噔”響后,關節才恢復原先的活動。關節軟骨剝脫形成的游離體及破裂的半月板是引起關節絞鎖的常見原因。
關節功能障礙:由于軟骨破壞、骨贅形成、滑膜增生,導致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屈曲也不完全,不能下蹲和持重,甚至坐便都困難。關節畸形:隨著病程進展,膝關節變粗大,出現畸形,如“O”型腿等。
科學鍛煉治療膝關節炎
1.松解按摩:按摩研揉松解膝關節周圍肌肉組織。
2.不負重膝關節主動屈伸:仰臥或坐位,下肢屈膝屈髖使大腿盡量靠近胸部,再放松伸直,然后交替練習另一側下肢。
3.直抬腿練習:仰臥或坐位,伸直下肢,繃緊大腿肌肉并盡力抬高,堅持10秒鐘后緩慢放下,再盡力抬高;如此反復。如感覺累可休息片刻再重復鍛煉,訓練直至肌肉有酸脹感不能堅持為止。另外還可在踝部綁縛適量的沙袋進行練習,并隨力量增強逐漸增加沙袋的重量。
4.股四頭肌力量訓練:仰臥或坐位,將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前面的肌肉做股四頭肌靜力性等長收縮。每次收縮盡量用力并堅持長時間,重復數次以大腿肌肉感覺有酸脹為宜。或者仰臥時將大腿伸直抬起,保持腳跟距床15厘米,堅持15~20秒,放下休息,再抬起,反復訓練,由少到多。也可在腳踝部加上適量重物練習。也可作提踵訓練,扶墻站立,腳跟抬起,腳尖站立,反復訓練等。
第1招:緩步行走
膝痛緩解后首先應進行行走訓練,開始時緩步行走,腿要緩抬輕放,避免膝關節骨面撞擊。步速可控制在60步/分鐘以內,每日進行20~30分鐘。以后逐漸加長鍛煉時間,在3周內達到每次鍛煉可以維持20~30分鐘的標準。緩步行走應堅持2~3個月,之后可逐步加快步速,鍛煉時間仍為每日30分鐘左右,鍛煉強度以行走時呼吸不急促、肌肉感到輕度酸痛,休息后可很快恢復為宜。
騎車能使股四頭肌得到很好的鍛煉,而且膝關節運動范圍不是很大,關節受力較小,減少了關節面撞擊和磨損的機會。每天30~40分鐘的騎車運動,可以使膝痛者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跑步時最好用腳的前半部分先著地,以緩沖腿的震動。跑步中腳步要輕快,速度以不感到氣短并能邊跑邊與別人說話為宜。跑步結束后不宜馬上停下來,而應緩慢步行或原地踏步。
兩膝稍彎曲,以膝關節不痛為宜。靜蹲不動,兩手平舉,目視前方,開始堅持幾分鐘,并逐漸增加時間。一般達到每次10分鐘左右即可,每天早晚各做1次。
仰臥床上,患膝關節炎的腿向抬15度左右,初做時可保持1~3分鐘,練習一段時間后,空中抬腿時間爭取達到10~15分鐘。隨后也可練習用腳挑一個枕頭,增加力量,每天2~3次。此法主要是加腿肌力量。
晨起后或晚上臨睡前,兩膝跪在床上練習跪坐。跪坐時腰桿保持直立、臂部盡量向后坐,盡力能接觸到腳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