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物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一般來說,都會被確定一種性別,或為雌或為雄。然而,動物中時常聽到變性的說法,例如黃鱔,一生中先是雌的,后又變成雄的;
那么, 提問: 植物會變性嗎?
回答:
植物的性別,大多在兩性細胞結合時已經決定了,在以后的一生中就會相對固定; 根據植株性別分化不同,大致分為雌雄同株、雌雄異株、雌雄同株異花植物等。但是,許多植物由于遺傳、環境、生理等因素的影響,性別可能發生變化,由雌轉為雄或者相反方向轉變,即所謂的“植物變性”。目前,已知有數千種雌變雄的植物,有數百種雄變雌的植物。與動物變性不同的是,植物的變性一生中可能不止一次,植株性別可以相互轉變,而動物只能變性一次。
植物變性的原因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有些本身就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
例如印度天南星(Arisaema triphyllum L.),為多年生草本,生長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植株有雄株、雌株和中性株之分。
科學家長期研究和觀察后發現,印度天南星的變性同植株體型大小密切相關,植株高度值以398毫米為界,超過這一高度的,多數為雌株; 小于這一高度的,多數為雄株。另外,植株的高度值在100--700毫米之間,都可能發生變性,380毫米則是雌株變為雄株的最佳高度。因為植物在開花結果時,需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只有高大的植株才能滿足這種需要,所以只能是大型植株為雌性了。同樣原因,小型植株多為雄性--前一年為雌株(大體型)的,由于結果消耗了大量營養,第二年便變成了雄株(小體型)。一旦積累一定營養,雄株亦會變為雌株。至于中性植株的存在,同樣是由營養條件決定的,當它不能變為雌株時,就暫時以中性株形式存在。
這種性變具有生態意義--在生長條件較差的條件下,即使是雌株仍然沒有結果的可能,這就意味著絕代; 但轉變為雄性,倒可以產生較少的花粉,以增加傳宗接代的生存機會--在有機物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了細胞之時,同時也被剝奪了不朽的權利,衰亡對于每個生命體都是必然的過程。既然每個單個生物無法永生,那么繁殖后代便成為了延續種族的唯一方式。
變性有時也跟植株生長的環境因素(溫度、光照)以及修剪、施肥等等栽培措施有關。例如常見的落葉喬木楊樹,人們在修枝過程中發現,如果修枝不當,母樹(雌株)可以變為公樹(雄株)。研究表明,這是由于修枝創傷引起植株內部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所致。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