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廣佑寺
禪宮多歲月,
瑞塔積風煙。
翡翠苔碑暗,
珠璣寶相傳。
馴檐來紫鴿,
涌地出青蓮。
微雨輕埃洗,
茲晨興獨偏。
這是清康熙帝東巡遼陽拜謁廣佑寺時,為這座千年古剎吟唱的贊美詩篇。
遼陽,這座有著2400年歷史的古城,自戰(zhàn)國以來,不僅一直是歷代封建王朝在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更是因為有了廣佑寺這座古剎而使這里成為佛教文化的傳播中心。千百年來,這座古城不僅名人倍出,遺跡眾多,更是因為有了廣佑寺這座千年古剎,才使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正是這厚重的積淀,才使其有著深藏的文化底蘊。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借助史料,逐步掀開罩在這座千年古剎頭上的神秘面紗。
現(xiàn)今保存完好的后金天聰九年廣佑寺重修碑記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寺始建于東漢,經(jīng)唐尉遲恭重修,蓋古剎也”。按此記述,廣佑寺從始建至今,已經(jīng)有1700余年的歷史了。可以說,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出現(xiàn)的最早的寺院,自然也驗證了她是東北地區(qū)佛教文化傳播中心這一說法。
廣佑寺歷經(jīng)1700余年的滄桑,其間有過多次損毀、重修的擴建,自在情理之中。
據(jù)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東征抵遼陽城在城西南的馬首山安營扎塞。是夜,李世民登城賞月,但見皓月東升,銀輝素影;萬家燈火,煙云飛掠。或許是良辰美景讓其興致盎然,或許是廣佑寺的鐘聲讓其感慨萬千。于是,詩興大發(fā),一首《遼城望月》噴涌而出,這位顯赫的帝王為遼陽人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這位顯赫的帝王如何拜謁廣佑寺,結(jié)下何種因緣,人們已無法得知,但其命其開國元勛、大元帥尉遲恭親自主持重修廣佑寺,卻被人們永久的記在了史冊上,否則就不會有“寺始建于東漢,經(jīng)尉遲恭重修,蓋古剎也”的碑記了。
廣佑寺在歷史上也被喻為“大清安禪寺”和“白塔寺”。為什么初始被稱為廣佑寺,期間卻改稱大清安禪寺和白塔寺,復又稱廣佑寺呢?這期間究竟又有多少變故?有的我們可以從有關(guān)史料中覓得一些蹤跡,有的也許將成為永遠也解不開的歷史謎團。不過,我們都可以從稱謂的變化中看出廣佑寺毀損、重修、擴建的痕跡。
公元1145年,即金皇統(tǒng)五年時,金世宗完顏雍之母李洪愿在廣佑寺落發(fā)為尼,取法號通慧圓明。16年后,即公元1161年,金正隆六年時,完顏雍在此發(fā)動政變稱帝,隨后便斥巨資重修擴建廣佑寺,時稱大清安禪寺。至明代時,廣佑寺也多次被維修擴建,因寺旁有白塔,又曾被稱白塔寺。直至明永樂六年時,在寺內(nèi)住持道圓大和尚主持下,對寺院進行大規(guī)模修建時,發(fā)現(xiàn)刻有廣佑寺字樣的舊石碑,才恢復了廣佑寺這個稱謂,一直沿用至今。現(xiàn)如今,在遼陽市慶陽地區(qū)的清云山上,有一尊三米高的七級石筑塔,其塔下葬的便是于公元1408年,即明永樂六年住持對廣佑寺進行大規(guī)模修建、時任遼陽僧綱司副都綱兼廣佑寺住持的高僧道圓大和尚。
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明代時是廣佑寺較為鼎盛的時期,寺院占地九公傾余,廟宇達189間,僧眾最多時500余人。明萬歷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萬歷帝特賜廣佑寺《大藏經(jīng)》637函及《護敕圣旨》一道。由此也不難看出當時廣佑寺在東北地區(qū)乃至整個華夏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至清朝末年,大概是因高墻矗立、廟宇眾多等緣故,廣佑寺遂成為義和團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集會地。公元1900年,沙俄重兵圍剿聚集在廣佑寺的義和團,終使這座千年古剎被付之一炬。廟宇被熊熊烈火吞噬,殘垣斷壁被風雨沖刷得早已蕩然無存,但深藏地下的柱礎(chǔ)巨石卻依然故我地見證著廣佑寺的千年滄桑。現(xiàn)如今,由殘碑、巨石組成的廣佑寺遺跡園,連同依據(jù)史料繪制的廣佑寺復原圖共同敘說著千年古剎的風風雨雨。
值得慶幸的是始建于遼代的廣佑寺白塔,雖也歷經(jīng)千年風雨,卻依然英姿挺拔,巍峨矗立,成為遼陽古城的象征,也是遼陽人民值得驕傲與自豪的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這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筑佛塔,塔高70.4米,是東北地區(qū)最高的一座古塔,也是全國六大高塔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遼陽縣志》記載:“城西北半里許有塔十三層,高四十八丈五尺三寸,塔南有廣佑寺……寺南有井,取水造糖經(jīng)暑不粘,名為塔糖……”。
相傳井水為白塔下海眼之水涌出而成,此水清澈甘冽,引此水制塔糖,糖質(zhì)潔白細膩,酥香四溢,曾醉倒康熙。塔糖與槐花蜜酒一直為遼陽特產(chǎn),封建王朝時也一直是朝廷貢品中之上品。
在清代時,一座遠離京城的寺廟,為何在全國聞名遐邇,為何康熙、乾隆等清代的君王與皇親貴族們千里迢迢來參謁廣佑寺?其間自有其不解的謎團。
相傳明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在遼東任職的愛新覺羅塔克世喜得一子。但其子生下后三天不吃不喝也不哭。在氣息奄奄之際,萬般無奈的塔克世慌忙中懷抱其子奔至廣佑寺,求廣佑寺方丈一治。方丈仔細查看其子,見幼子左腳掌有狀若北斗七星之痦,遂以針剌痦,幼子頓時大哭不止,方丈驚嘆此童腳踏北斗,將來必成大器。孰料此事傳入宮廷,令帝王驚恐,遂下令不惜一切代價追殺神童。塔克世無力面對朝廷的震怒與追殺,還是幸運廣佑寺方丈鼎力相助,才使神童幸免遇難,終成大業(yè)。這個腳踏北斗七星的神童不是別人,正是為大清王朝奠定基業(yè)的一代梟雄努爾哈赤。
當努爾哈赤成就霸業(yè)時,首選定都遼陽,謂之東京城,其弟舒爾哈齊、其子諸英等陵墓至今仍在遼陽,謂之東京陵。
時光荏冉,光陰似箭,自廣佑寺被沙俄火焚至今又是一個百年。這一百年來,冥冥之中有一股神力在支撐,重新修復廣佑寺是遼陽人民的百年心愿。2002年1月19日,以佛教為主體,社會籌資、政府協(xié)調(diào)為原則的廣佑寺復建工程在社會各界的贊助下終于破土動工,歷經(jīng)三年,終使一座宏偉壯麗的廣佑寺古建筑群在白塔腳下重現(xiàn)。
復建的廣佑寺,其建筑以遼代風格為主基調(diào),配之以莊重協(xié)調(diào)的彩繪,使其成為目前國內(nèi)仿古建筑中遼代風格的典型代表。寺院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從寺前廣場12根九龍盤玉柱為起點,向北依次為:石牌坊,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三寶樓,圓通禪院。寺院建筑群錯落有致,氣勢恢宏;西有白塔輝映,東有碧水粼光,再現(xiàn)千年古剎博大精深之魅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寺院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其建筑面積一萬一千余平方米,通高41.7米,面闊73.78米,進深49.8米,為抱廈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這是當今世界上體積最大的佛教殿宇,以其絕無僅有的氣勢雄居于古建筑群中。此世界之最為其一。
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手持金婆羅花坐像,通高21.48米,寓意為21世紀,四月初八為佛祖誕辰日。佛像由600立方香樟木精制而成,法相慈祥莊重,通體貼金,共用黃金24000克,使其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殿內(nèi)木質(zhì)佛像,僅其面部就達28平方米,一只手掌可容8位成年人站立。觀其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堪稱佛教建筑文化的又一瑰寶與奇觀。此世界之最為其二。
廣佑寺建筑群中第三個世界之最,當屬巍然屹立在山門前重800噸、由95塊青石組成的牌坊,其通高16.9米,面闊34米,五門六柱,與廣佑寺殿宇建筑極盡合諧,渾然一體。
廣佑寺東配殿建有萬佛堂,信眾請佛,僧人打理。西配殿建有往生堂,懷念舊人,文明高尚。
古佛殿中的元代廣佑寺普賢菩薩銅像,堪稱為廣佑寺的鎮(zhèn)寺之寶。自廣佑寺有了這尊銅佛之后,不知有多少人對其垂涎,想把其從寺中偷出竊為己有。最為典型的是這么兩件事:一是日偽時期的侵華日軍,將其掠至大連港用船準備運回日本。相傳銅佛一上船,海上便風起浪涌,船即傾斜,嚇得日軍只好將佛像又從船上請下來,后又輾轉(zhuǎn)運回遼陽。二是廣佑寺復建對外開放后,一伙由10余人組成來自河南的文物竊賊團伙,對這件鎮(zhèn)寺之寶動起了心思,并于2005年12月19日凌晨將重達500公斤、高1.72米的銅佛成功盜出,星夜運往廣東。狡猾的盜賊自以為手段高超,無懈可擊,可僅僅四天就被遼陽公安干警于廣州港將銅佛截獲,重新運回廣佑寺,一干盜賊亦紛紛落網(wǎng)。此事在國內(nèi)小有震動,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等多家新聞媒體就神奇古佛失而復得的傳奇經(jīng)歷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報道。
廣佑寺的成功復建,既為遼陽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與注釋,又因以廣佑寺為中心的旅游景區(qū)的形成,必將對遼陽的旅游經(jīng)濟以極大的推動。
2004年6月21日,廣佑寺落成慶典暨大佛開光法會隆重舉行。法會當天,晴空萬里;開光時刻,一朵祥云飄然而至,盡灑甘露,萬人跪拜皆納天降福瑞,可謂盛況空前。據(jù)說大佛開光之時,通過廣佑寺山門前廣場上的電子大屏幕,參加法會的數(shù)萬之眾不約而同地看到大佛眨了三次眼睛,這一玄妙頓時成為佳話傳遍古城內(nèi)外。
修復后的廣佑寺,巍巍古塔與浩浩殿宇相得益彰,如天上宮闕般浩瀚華美。可謂是“飛檐斗拱繞云低,深庭禪罄鎖煙霞”。
廣佑寺的修復,更是得到了海內(nèi)外佛教界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和支持。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副會長、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遼陽廣佑寺名譽方丈、世界著名高僧永惺長老親自將珍藏的兩枚佛骨舍利移駕廣佑寺,并先后兩次來廣佑寺講經(jīng)說法。省內(nèi)外眾多知名大德高僧也多次到廣佑寺主持各種佛事活動。
千年古剎遼陽廣佑寺再現(xiàn)盛世,不僅恢復了千年古跡,而且形成了一個以佛教文化為載體、內(nèi)涵豐富的綜合性的旅游景區(qū),使這里成為花的世界,人的海洋。
廣佑寺景區(qū)開放后,就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4A級旅游景區(qū),成為遼寧省佛教文化旅游的重點景區(qū),遼寧省十佳旅游區(qū),遼寧省誠信景區(qū)示范單位,ISO9001、ISO9002及ISO14001質(zhì)量、環(huán)境國際體系標準認證單位。如今,廣佑寺景區(qū)已經(jīng)成為遼寧中部“四市五景區(qū)”旅游精品線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遼陽,一個從古老邊陲跨越了二十一世紀的嶄新城市;廣佑寺,一個經(jīng)千年滄桑而今輝煌重現(xiàn)的佛教圣地。在這里,您會領(lǐng)略遼陽古城燦爛的歷史篇章,您會感受千年古剎博大精深的文化韻律。當您登臨廣佑寺雄偉殿堂,憑欄遠眺,極目山水云天之間,您會置身于“暮鼓生霞暉,晨鐘驚宿鳥,憑欄探日月,紫煙復彌彰”的靈睿智慧的人間天堂!
遼陽廣佑寺,始建于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最早出現(xiàn)的寺院之一,也是東北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傳播中心。公元1161年,金世宗完顏雍在這里政變稱帝,此后,廣佑寺倍受歷代朝廷恩典而成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歷史上多位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朝拜,并留下吟頌她的諸多詩篇。圖為廣佑寺山門前的青石牌坊,寬34米,高16米,五門六柱,形體高大,雕刻精細,是中國石牌坊中的杰作。(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錢敬穆 拍攝地點:遼陽 拍攝時間: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