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天津成為全國的焦點。與之相伴的,是另外一個地名:塘沽。
在外地人心目中,天津是個濱海城市。但你們也許想不到,有許多天津人,特別是不喜外出的老一輩人,終生未見過大海!這是因為,狹義的天津市區(和平、河西、河東、河北、南開、紅橋六區)離海還有百八十里。天津港其實在塘沽,它離天津市中心區大約有八九十華里。塘沽過去叫塘沽區,它北連漢沽,南望大港,塘沽、漢沽、大港簡稱“塘漢大”,現在叫濱海新區。
除了“塘漢大”,天津外圍還有四個郊區,以及靜海、武清、寶坻、寧河、薊縣,過去統稱“四郊五縣”,后來寶坻和武清改縣為區,“五縣”的稱呼沒有了,而東西南北郊也分別改名為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和北辰區。這樣,廣義的天津包括的是天津市內六區和三個濱海新區以及上述區縣。
所謂天津話,其實專指的是市內六區的方言,而濱海新區和四郊五縣的方言各不相同:塘沽和東麗區方言與天津市區比較接近,津南區、西青區和靜海縣的方言介乎天津話和滄州話之間。大港方言本人沒有研究,按其地理位置,估計近似津南和靜海。武清和北辰說的是廊坊、涿州式的普通話,而寶坻、薊縣和寧河說的是唐山方言。所以,若遇到一位說自己是天津人的陌生人,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或她會說類似安徽話的那種天津方言;若聽到對方操唐山腔,一點也不必奇怪。
1990年代以后,由于有了京津塘高速,塘沽區與天津市區的聯系日益密切,其他區縣通市內的班車也很密集,所以,如今天津市區和外圍區縣已日趨“一體化”,市中心區到濱海新區上班的人已有很多。而且,濱海新區已成為天津市GDP的重要支柱。
塘沽在歷史上出名,一是鴉片戰爭時期,二是1933年5月31日的“塘沽協定”。河北泊頭的鴨梨因在塘沽出口,也被包裝為“天津鴨梨”。
本人在天津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十七年間,由于外出輔導,走遍了天津的三個濱海新區和四郊五縣。塘沽去過多次,看過放滿大量集裝箱的新港,還知道那邊有洋貨市場。開發區街道的命名有些類似美國,如第五大街、第七大街之類。記得當時開發區的領導給前來參觀的民主黨派人士宣講過開發區是如何從一片荒涼的鹽堿灘發展起來的。
塘沽建成現在這樣不容易。祝愿塘沽人民早日走出災難陰影,過上平安祥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