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行政區劃綱目》之六
山東省
何宗海
山東省地處中國北方東部,黃河下游,半島一線沿海,是中國置省較早的15行省之一。西周時代,有封國40多個,其中齊國和魯國是兩個最大的諸侯國。春秋時代,眾多的小國相繼被吞并,山東主要分屬齊、魯。戰國時代,齊國吞并大多數小國,勢力強盛,形成與秦國之間東西對峙的局面。戰國之前,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不是一個準確的行政區域。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戰國末,大部屬齊國,南部小部分屬楚、趙。秦實行郡縣制后,分屬臨淄、膠東、濟北、瑯琊、薛等各郡,共設縣50余個。漢立,主要屬青、兗、徐三刺史各部之地。三國時期,屬魏國,承襲東漢,設置20個郡國。北周時期,境內有曹州、沂州、兗州、青州、齊州、光州等。隋朝,分屬于15郡。唐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去郡為州,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太宗貞觀13年(639年),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五代十國時期,先后屬于梁、唐、晉、漢周政權。宋初,基本仿照唐制,屬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及河北東路的一部。金代并改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第一次作為行政區域名稱載入史冊。元代,山東和河北、山西、內蒙等地作為元朝的“腹里”地區,由中書省直轄。明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同時廢路,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行政體制。當時除南、北二京直隸中央外,全國各地分設13個布政使司,山東為其中之一。[1]
省會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晚清的山東省所轄區域,東及東南、東北瀕臨黃海和渤海,南界江蘇省徐州府和海州直隸州,交界線與今天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沒有變化。北及西連直隸省,轄區多有變更;原以老黃河口為基本界限的行政格局被打破,原屬直隸省所管轄的慶云、寧津、東明等縣,今屬山東省管轄,還有部分地區,如原屬山東省所轄的范縣、壽張(今河南省臺前縣),現屬河南省管轄。西南鄰河南省。全省轄濟南、武定、東昌、泰安、曹州、兗州、沂州、青州、萊州、登州共10府;臨清、濟寧2直隸州和德、濱、東平、莒、平度、膠、寧海、高堂、濮共9散州;共轄98縣。
濟南府
位于山東省西北部。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之南而得名。商代建有譚國,屬商王朝的一個方國。據《春秋·桓公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于濼”。“濼”指濼水,發源于趵突泉,是濟南見于記載的最早的地名。秦漢時期,秦滅齊,時歷城、平陵、谷城、盧等,隸屬濟北郡,郡治為博陽(今泰安)。漢高祖6年(前201年),為齊王劉肥封地。“濟南”之名稱,始于漢初。《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漢高后元年(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呂氏覆滅后,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濟南郡復屬于齊。漢文帝16年(前164年),分齊為六國(齊、濟北、川、膠東、膠西、濟南)。東漢初復置濟南國。濟南國轄東平陵、歷城、著、於陵、臺、菅、土鼓、梁鄒、東朝陽、鄒平10縣。魏晉南北朝及三國時期,濟南地屬曹、魏、青州。魏齊王正始7年(246年)“曹楷徙封濟南”,復置濟南國,轄東平陵、歷城、祝阿、漯陰、著、臺、菅、土鼓、於陵、梁鄒、鄒平、東朝陽12縣。魏平蜀(263年)后,“徙蜀豪將家于濟、河”,設濟岷郡于濟南北境,晉時并入濟南郡。懷帝永嘉年間(307~312年),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十六國時期,濟南郡相繼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屬。東晉安帝義熙6年(410年),濟南郡歸屬東晉。恭帝元熙2年(420年)建國號宋,濟南郡仍隸屬于青州。北魏孝文帝太和7年(483年),濟南復為郡,治所仍為歷城。隋文帝開皇3年(583年)取消郡一級建制,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改濟南郡為齊州。煬帝大業3年(607年)復改州為郡。唐初沿隋制,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濟南屬河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齊州改為臨淄郡,5年復為濟南郡。五代十國時,齊州建置大體沿唐制。宋初改道為路,太宗至道3年(997年),境轄15路,齊州屬京東路(治所在兗州)。神宗熙寧7年(1074年),將京東路分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齊州劃屬京東西路,轄歷城(治所)、長清、章丘、禹城、臨邑5縣,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齊州劃入京東東路(治所青州)。徽宗政和6年(1116年),齊州升為府,稱濟南府,仍屬京東東路,轄縣及治所同前。南宋高宗建炎2年(金太宗天會6年,公元1128年),屬山東東路,領歷城、長清、齊河、章丘、濟陽、禹城、臨邑7縣。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修建濟南府署,時濟南府領有4州26縣。清代,設山東省,將遼東地區劃出。濟南府領泰安州、德州、武定州、濱州等4州26縣。世宗雍正2年(1724年),將泰安州、武定州、濱州及3州所屬縣劃出12年(1734年)又將濟南府所轄青城、商河劃歸武定府,肥城縣劃歸泰安府,原劃出的長清、平原、禹城、臨邑、陵縣仍屬濟南府。這時濟南府轄領1州15縣。[2]
府治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轄區東及東南界青州府,西連東昌府,南鄰泰安府,東北抵武定府,北與直隸省河間府接壤。下轄: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章丘(今山東省章丘市)、鄒平(今山東省鄒平縣)、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長山(縣治在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新城(縣治在今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齊河(今山東省齊河縣)、齊東(縣治在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黃河東岸)、濟陽(今山東省濟陽縣)、德平(縣治在今山東省臨邑縣德平鎮)、禹城(今山東省禹城市)、臨邑(今山東省臨邑縣)、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陵縣(今山東省陵縣)、長清(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共15縣;德州(今山東省德州市)1散州。
武定府
位于山東省北部偏西。夏屬兗州域,商為蒲姑國地,周為齊國境,春秋戰國為齊地。秦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 ( 厭讀壓 ) 之,次舍于此,故名。縣治在今桑落墅北。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后改富平為樂安亭。東漢明帝永平5年(公元62年),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三國為魏地,名厭次,屬樂安郡。晉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北魏屬滄州樂陵郡。北齊天保7年(556年)廢厭次,將原厭次縣并入陽信縣,屬樂陵郡。隋初為陽信縣,屬渤海郡。文帝開皇6年(586 年) 廢渤海置棣州,縣屬棣州,16年(596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煬帝大業2年(606年)廢棣州,屬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屬渤海郡。唐復置棣州,高祖武德8年(625年) ,廢棣州,屬滄州。太宗貞觀17年(643年)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厭次屬樂安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改樂安郡為棣州,厭次屬棣州。五代時厭次屬棣州。宋代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真宗大中祥符8年(1015年) 遷州治、厭次縣治至陽信縣界喬子鎮之八方寺(今惠民縣城址。惠民因城東南有惠民溝而得名) 。金代屬山東東路棣州防御郡。元代屬濟南路棣州。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 ,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 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屬濟南府。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武定州為山東布政使司直隸州,12年(1734年)州升為府。[3]
府治惠民(今山東省惠民縣)。轄區東北濱渤海,西南連濟南府,東南鄰青州府,西北與直隸省天津府接壤。下轄:惠民(今山東省惠民縣)、陽信(今山東省陽信縣)、海豐(今山東省無棣縣)、樂陵(今山東省樂陵市)、利津(今山東省利津縣)、沾化(今山東省沾化縣)、蒲臺(縣治在今山東省高青縣北黃河南岸)、青城(縣治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鎮)、商河(今山東省商河縣)共9縣;濱州(縣治在今山東省濱州市賓城鎮)1散州。
東昌府
位于山東省西部偏北。春秋時期,分屬齊國、衛國和晉國。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秦代屬東郡。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并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分屬兗州部東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和兗州部東郡。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分屬青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陽平郡、冀州部清河郡和兗州部東郡。南北朝時期仍承前制。后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隋初廢郡存州,后又廢州為郡,分屬魏州武陽郡、貝州清河郡、屬濟州濟北郡和兗州濟北郡。唐代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玄宗開元21年(733年)改為15道。分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河北道貝州清河郡、河北道魏州魏郡、河南道濟州濟陽和河南道鄆州東平郡。宋代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分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路分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山東西路東平府、大名路大名府和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分屬東昌路總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東平路。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于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分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屬山東省,至清末無大變化。[4]
府治聊城(今山東省聊城市)。轄區東界濟南府,西南鄰直隸省大名府,南連泰安、兗州、曹州三府,西北毗鄰臨清直隸州,北局部與直隸省故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接壤。下轄:聊城(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縣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博平(縣治在今山東省茌平縣博平鎮)、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清平(縣治在今山東省高唐縣舊城鎮)、莘縣(今山東省莘縣)、冠縣(今山東省冠縣)、館陶(縣治在今山東省冠縣館陶鎮)、恩縣(縣治在今山東省平原縣恩城鎮)共9縣;高堂州(今山東省高堂縣)1散州。
泰安府
位于山東省中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泰安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夏商時分屬青州和徐州,周代時分屬齊、魯兩國。秦屬濟北郡、東郡。博邑改博陽縣,為濟北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兩漢改博陽為博縣,公元110年,將贏、博兩縣割設奉高縣,奉高城位于現泰安城東18公里故縣村漢初(前200年)設泰山郡,隸屬兗州剌史部。三國、兩晉、南北朝移至博縣。
北齊時改為東平郡,郡治置博縣。隋初分屬濟北郡、魯郡、瑯琊郡。遷奉高入博,改名博城,屬魯郡(現泰安城東南約13公里的舊縣村)。唐隸兗州、沂州。改博城為乾封縣屬兗州。唐中后期及五代,現泰城位置形成廟會,泰安城市的雛形,萌現在這一歷史時期。宋隸兗州襲慶府,隸京東西路。乾封縣由現舊縣遷至泰山南麓的古岱岳鎮(即現址),公元1008年乾封改稱奉符縣。南宋高宗紹興6年(金太宗天會14年,公元1136年),設泰安軍,泰安之名由此始。南宋孝宗淳熙9年(金世宗大定22年,公元1182年)設泰安州,治于岱岳鎮(今泰城),隸屬山東西路。元時仍為州,始隸東平路,后隸中書省。明代奉符縣撤銷,為泰安州,隸濟南府。清世宗雍正14年(1724年)改為泰安直隸州,后改設泰安府,隸山東行省。[5]
府治泰安(今山東省泰安市)。轄區東及東南界青州、沂州2府,西及西南連兗州府,北鄰濟南府,東北與東昌府接壤。下轄:泰安(今山東省泰安市)、東阿(縣治在今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新泰(今山東省新泰市)、平陰(今山東省平陰縣)、萊蕪(今山東省萊蕪市)、肥城(縣治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北)共6縣;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1散州。
曹州府
位于山東省西部偏南。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商代,境內曾置有莘、顧、黎三國。西周時分屬曹、郜、須句、魯、衛、宋等諸國。春秋后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戰國前期為齊、楚、魏所轄。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秦分屬東郡、碭郡。隋代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分屬曹、濮、鄆、戴、宋5州。煬帝大業2年(606年),廢州改郡,分屬濟陰郡、東平郡。唐代分屬河南道、曹、濮、鄆、宋等各州。元代屬中書省。明分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東平州、京師大名府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濮州。明太祖洪武4年降曹州為曹縣。英宗正統10年(1445年),復置曹州于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清代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曹州為直隸州。菏澤用作地名稱縣始于清初。據清乾隆21年本《曹州府志》記載:“雍正13年(1735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賜名菏澤”。[6]
府治菏澤(今山東省菏澤市)。轄區東界濟寧直隸州,西鄰直隸省大名府,南及西南依河南省歸德府,東南連江蘇省徐州府,東北與兗州府接壤,北端與東昌府交會。下轄:菏澤(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鉅野(今山東省巨野縣)、單縣(今山東省單縣)、曹縣(今山東省曹縣)、范縣(今河南省范縣)、觀城(縣治在今山東省莘縣觀城鎮)、城武(今山東省成武縣)、鄆城(今山東省鄆城縣)、朝城(縣治在今山東省莘縣朝城鎮)共10縣;濮州(州治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1散州。
兗州府
位于山東省中南部。地名出現始于春秋之后。春秋戰國時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14州刺史時開始的。兗州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后,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并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惠帝永熙年間(290年)屬后趙,僑治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寄治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年間(366—371)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還治廣陵,并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14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于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10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元嘉12年(443)分屬徐州、冀州,舊地屬魯郡。元嘉30年(453)6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于清江,設南兗州于廣陵。降魏之后,僑治于淮陰,舊地兗州移治于滑臺,后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東魏時設兗州于瑕丘,改置南兗州于陳留,西兗州于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隋文帝開皇3年(583年),“廢諸郡,行州縣之制”。煬帝大業2年(606年),瑕丘之兗州屬魯郡,領十縣。西兗州屬東郡,南兗州屬譙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重置兗州,治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7縣。太宗貞觀14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8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4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徽宗政和8年(1118)改為襲慶府,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金初置泰寧軍,隸屬山東西路。元朝屬濟寧路。明初,嵫陽并入兗州,屬濟寧府。太祖洪武18年(1385),升兗州為府,隸屬于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7]
府治滋陽(今山東省兗州市)。轄區東界沂州府,西連曹州府和濟寧直隸州,南抵江蘇省徐州府,北鄰泰安府,西北與東昌府接壤。下轄:滋陽(今山東省兗州市)、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寧陽(今山東省寧陽縣)、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泗水(今山東省泗水縣)、嶧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汶上(今山東省汶上縣)、陽谷(今山東省陽谷縣)、壽張(縣治在今山東省陽谷縣壽張鎮)共10縣。
沂州府
位于山東省南部。商朝,屬郯、莒、費諸方國。周朝,分屬齊、魯等國。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于<<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臺、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戰國時期,域內諸封國先后為齊、楚所兼并,至戰國末期,南部屬楚,北部屬齊。秦代,屬瑯琊郡和郯郡。西漢時,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瑯琊郡、瑯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瑯琊國、東莞郡、泰山郡。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屬于后趙、東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后,分屬于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世宗雍正12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8]
府治蘭山(今山東省臨沂市)。轄區東濱黃海,西連兗州府,南鄰江蘇省徐州府,東北抵青州府,西北與泰安府接壤。下轄:蘭山(今山東省臨沂市)、日照(今山東省日照市)、沂水(今山東省沂水縣)、郯城(今山東省郯城縣)、費縣(今山東省費縣)、蒙陰(今山東省蒙陰縣)共6縣;莒州(今山東省莒縣)1散州。
青州府
位于山東省中部。地名源于古代文獻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后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于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西漢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西晉懷帝永嘉5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筑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3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后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筑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獻文帝皇興3年(469年)筑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筑南陽城,孝明帝熙平2年(517年)增筑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7年(557年)遷益都縣治于東陽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陽城。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中唐及五代設平盧淄青節鎮。北宋初設京東路,神宗熙寧7年設京東東路。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初設益都行省,后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太祖洪武9年(1376年)移治歷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清設山東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駐防城。[9]
府治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轄區東界萊州府,西連濟南、泰安2府,南抵沂州府,北與武定府接壤,東南瀕黃海,東北濱渤海。下轄: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高苑(縣治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博興(今山東省博興縣)、博山(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市)、安邱(今山東省安丘市)、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昌樂(今山東省昌樂縣)、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壽光(今山東省壽光市)共11縣。
萊州府
位于山東省中部偏東。夏稱萊夷地,有過國。商為萊侯國。周屬萊子國。戰國時,齊置夜邑。秦屬齊郡東境。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 掖縣一名最早見于《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晉為東萊國治。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萊州之名始于隋朝。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后又廢州復東萊郡。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清因之。[10]
府治掖(今山東省萊州市)。轄區東界登州府,西連青州府,南濱黃海,北瀕渤海。下轄: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昌邑(今山東省昌邑市)、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即墨(今山東省即墨市)共5縣;平度(今山東省平度市)、膠州(今山東省膠州市。時為德國占領。清光緒23年即1897年,德國人籍口曹州教案,派船來中國,強租膠州灣為軍港,租期99年。1914年,歐洲戰爭爆發,德國撤軍,日本乘機占領,1925年歸還我國。)共2散州。
登州府
位于山東省東部。地名來自漢武帝元光2年(前133年)漢武帝東巡至蓬萊,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通典》記載:“漢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
唐置蓬萊縣,沿襲隋朝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登州,領文登、觀陽2縣,以文登為治所,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武后如意元年(692年),復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平等3縣,以牟平為治所。中宗神龍3年(707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登州治所移至蓬萊。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又割蓬萊縣置黃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治所蓬萊。五代十國時期,先后歸屬梁、唐、晉、漢、周等政權,承襲唐朝。宋朝實行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制。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僅有少數州、縣屬于河北東路;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于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所蓬萊。金基本沿襲唐制,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屬山東東西路。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縣設寧海州,以登州所屬的兩水、楊疃2鎮置福山、棲霞2縣。登州轄4縣: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治所蓬萊。元初隸屬益都路,后歸屬淄州路、淄萊路,世祖至元24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明屬萊州府。清承明制,登州府轄區基本無變化。[11]
府治蓬萊(今山東省蓬萊市)。轄區東、南、北三面濱海,西與萊州府接壤。下轄:蓬萊(山東省蓬萊市)、黃縣(縣治在今山東省龍口市黃縣鎮)、棲霞(今山東省棲霞市)、招遠(今山東省招遠市)、萊陽(今山東省萊陽市)、福山(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文登(今山東省文登市)、榮城(縣治在今山東省榮成市舊榮成鎮)、海陽(今山東省海陽市)共9縣;寧海(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1散州。
臨清直隸州
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臨清之名始于后趙,取臨近清河之意。
春秋時期,屬衛國。戰國時期,屬趙國。秦屬東郡。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并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屬冀州部魏郡,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后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三國襲漢制,歸魏地,屬司州部陽平郡。北魏孝文帝太和21年(497年),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隋初廢郡存州,后又廢州為郡,屬貝州清河郡。文帝開皇6年(586年)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唐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代宗大歷7年(772年)析臨清另置永濟縣,先后屬毛州、瀛洲、貝州、清河郡統領。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金屬大名府路恩州。元屬中書省濮州。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孝宗弘治2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初屬東昌府,清乾隆41年(1776)升為直隸州。[12]
州治臨清(今山東省臨清市)。轄區東、南界東昌府,西北鄰直隸省廣平府及冀州直隸州。下轄:臨清(今山東省臨清市)、武城(縣治在今山東省武城縣老城鎮)、夏津(今山東省夏津縣)、邱縣(今河北省邱縣)共4縣。
濟寧直隸州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秦統一中國后,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后周太祖廣順2年(952年)置濟州,設治于巨野,任城縣屬濟州。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金海陵王天德2年(1150年),遷濟州治所于任城。后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幾經變遷,終因任城地勢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寧。元世祖至元8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濟寧之名最早出現在此時。明初降府為州。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13]
州治濟寧(今山東省濟寧市)。轄區東、北界兗州府,西鄰曹州府,南連江蘇省徐州府。下轄:濟寧(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今山東省嘉祥縣)、魚臺(今山東省魚臺縣)、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共4縣。
注釋:
[1] 據《中國經濟網·國情資料庫》、《齊魯信息網》等“山東省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2]據《山東省情網》、《濟南市政府網·史實綜述》等“濟南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3]據《惠民縣人民政府網》等“惠民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4]據《中國聊城網》等“聊城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5]據《泰安市政府網》、《泰安市規劃局網》等“泰安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6]據《齊魯信息網》、《菏澤市情網》等“菏澤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7據《濟寧新聞網》等“濟寧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8]據《中國臨沂網》等“臨沂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9]據《青州市人民政府網》等“青州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10]據《萊州市人民政府網》等“萊州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11]據董奕《登州政區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蓬萊檔案信息網》等“登州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12]據《中國臨清網》等“臨清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
[13]據《中國·濟寧網》等“濟寧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