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西行350公里,就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早在1600年前,這里曾是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都城,從大興安嶺南下的鮮卑族拓跋氏在這里定都近一個世紀。
出大同城西約半小時的車程后,一處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矗立著一座平緩的山丘,蒼白的砂巖石壁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洞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云岡石窟。山頂土黃色的古堡和烽火臺告訴我們,現在清幽寧靜的這里也曾是古時硝煙彌漫的邊鎮重地。到達的瞬間,天空飄起了雪花,把這里映襯的一場美麗。
“云岡”之名源自山上高聳入云的山崗,而石窟起初是佛教信徒們坐禪修行的場所,窟內的佛像是修行時的觀想物,而后來民間的造像則成為祈福、求愿的一種功德行為。我們也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到這里。
留存至今的石窟東西長約1公里,編號洞窟45個,附洞207個,大小造像51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僅2厘米,總雕刻面積約2萬平方米。遠遠看去,慈眉善目的大佛像是在對我們微笑。
云岡石窟第16到20窟前,一塊巨石立在寬闊的廣場邊,石上刻有北大教授宿白題寫的“曇曜五窟”四個大字。這五個窟是云岡最早開鑿的洞窟,主像高度都在13米以上,身軀高大、氣勢雄偉,分別象征著北魏的五個皇帝,因為是由一位叫曇曜的和尚主持開鑿的,所以也叫曇曜五窟。
第5窟和第6窟是工程浩大、雕飾華麗的典型洞窟。第5窟主像是云岡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盤腿寬15米,四壁2300余尊造像無一雷同。第6窟最為華麗壯觀,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頂,塔的四面和周圍四壁沒有一塊不曾雕刻的地方。下層還有保存完整的反映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30多幅佛傳故事浮雕。整個石窟既烘托出佛國世界的神圣與莊嚴,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石窟中走出來,就像在佛國世界暢游了一回,不僅感慨萬千。那些佛像傳遞給我們的精神,那屹立百年的蒼涼,風化斑駁的墻面,菩薩伺立于佛兩側俯首傾聽的姿態、護法怒目直發震懾一切惡人的面孔、手持供養物的飄逸靈動的飛天、還有手拿各種樂器演奏佛樂的伎樂天人……這一切的一切,都和諧地停留在這座座洞窟中,守著華夏千年的文明,呈現出一幅美妙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