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六五爻
【原文】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白話】
六五:六五為柔中的君王,與剛中的九二大臣正應,九二處下兌卦為口為言,九二處下互震卦為雷為天命,臣強君弱,知人善任,既遵循天道又順應了民心,堪稱一個德行廣大的君王,有智慧的統御之術,是偉大帝王的合宜表現,家國得以吉祥。
小象傳說:“大君之宜”,是偉大帝王的合宜表現,是說六五柔居中位,能用中道與九二正應,借九二之口和九二之行,來傳達和執行君命,既不事必躬親,又不脫離民眾,這才是無過無不及的最完美的君道。
【解讀】
19.4.5.1第五類人,就是圣明的君王。
老子《道德經》第17章云“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將君王分成幾個層次。
19.4.5.2“知臨”,描述六五的作為。
六五居于君位,處于上互坤卦和上坤卦中,坤為“國”又為“民”,表示其既身在朝廷,又與萬民打成一片,故說“臨”。
“知”字從“口”從“矢”,矢為箭表示可以傳遞得很快很遠 ,意思是“用口相傳的認識”。六五與九二正應,九二處下兌中爻,兌為“口”。九二又處下互震主爻,震為雷為“聲”,震雷“迅疾”如箭,雷聲隆隆傳播得很遠,卦象為六五借九二之口把天命君命遠播四方。“口”為民眾之口,“矢”為震雷象征君王天命,合起來為“知”,既代表君王的號令迅速被九二剛臣接受,又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19.4.5.3“大君之宜,吉”,引申到君王之道上,展現六五的吉祥。
“知”又通“智”字,充滿智慧。
《序卦傳》曰“有事而后可大,臨者,大也”,六五之君處坤卦萬民之中,厚德載物德行廣大,故稱“大君”。初九九二為“咸臨”,六三“甘臨”,六四親臨現場事無巨細叫做“至臨”,而真正聰明睿智的大君的統御之術是“知臨”,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
老子《道德經》第33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庸》曰“唯天下之至圣,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尚書》說“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肺腑之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堪稱是善取下級智慧以臨天下的“大君”了。
領導者如果事事親臨難免分身乏術疲于奔命,這樣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眾人的積極性,領導者應該選賢任能知人善任,適當放權善取下級智慧以臨天下。
聯想到現今社會的一些領導者,事必躬親忙忙碌碌,文件堆山門庭若市,馬不停蹄效率低下,但有些老板舉重若輕氣定神閑,在家沒人找出門無人擾,書本不離手大腦常思考,放手信任手下,悠閑自得而運籌帷幄,事業蒸蒸日上,此兩者形成鮮明的對照。
19.4.5.4“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孔圣人加以闡釋。
六五正應九二,九二處下互震卦為“行”。六五和九二都居中位,故稱“中”。九二處下兌卦和下互震卦為聲為言,引申為“說話”為“謂”。九二和六五正應為“之”,孔圣人巧妙地將卦象連起來就是“行中之謂也”,馬上就有了嶄新的寓意,可見孔圣人處處嚴格遵照周易“觀象系辭”的宗旨。
六五柔居中位,能用中道與九二正應,借九二之口和九二之行,來傳達和執行君命,既不事必躬親,又不脫離民眾,這才是無過無不及的最完美的君道。
在孔圣人的《十翼》中有很多處“謂”字,大都是“是、稱、說”的意思,在文王的卦辭中沒有出現過,在周公的爻辭中只出現過一次,第62小過卦上六爻辭曰“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
在孔圣人“小象傳”中共出現兩處,另一處在第37家人卦,上六爻小象說“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既要有誠信還要有威望,才能長保家道昌盛,永遠吉祥如意。但上六爻既無孚又無威,所以孔圣人用反話來講正理,告誡上六需要常常反省自身。家人卦的上卦是巽卦,巽卦的覆卦是“兌卦”,巽卦的反卦是“震卦”,震為雷發聲,兌為口說話為“謂”,反卦覆卦都取反象,是為“反謂”,合起來故稱“反身之謂也”。
19.4.5.5老子對“知臨”的理解。
老子《道德經》第17章云“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說的就是為君之道的四個層次,大意是,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到人們侮慢輕蔑。
最高層次應該就是“無為而治”,臨卦六五之君的“知臨”對應的是“親而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