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7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8.16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7.1“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將統治者分成四個檔次,是從《周易》臨卦引申出的哲理。
《周易》第19卦叫臨卦,是講君王如何統御民眾的,君臨天下以大臨小蒞臨指導。卦象組合是澤水在大地之下默默地滋潤大地,大地象征民眾,澤水象征君王的恩惠,并且平靜的湖面像一面鏡子,能映照出民眾的疾苦和心聲。
在臨卦中,周公用六爻將如何與民眾打交道分成六種情形,依次是“咸臨、咸臨、甘臨、至臨、知臨、敦臨”。初九爻和九二爻辭都是“咸臨”,“咸”是“感”字沒有“心”,是天地的無心之感,有別于人類的有心之感。像澤水一樣在大地之下默默浸染滋潤著大地,比喻君子深入民眾將君王的恩惠施于百姓,是一個與民眾同甘共苦的領導。六三爻辭曰“甘臨”,“甘”是甜的意思,甜言蜜語哄騙百姓必然沒有好下場。六四爻“至臨”,腳踏大地親臨現場與民眾打成一片,無微不至全心全意為民眾服務,是一個盡心盡職的領導。六五爻辭曰“知臨”,君王不親力親為,授權大臣們治理民眾,是一個有智慧的領導。上六爻辭曰“敦臨”,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任由民眾自生自息,是一個無為而治的統治者。
老子將這幾種統御民眾之道加以總結補充和完善,其中上六爻的“敦臨”對應“太上,下知有之”,“知臨”和“咸臨”對應“其次,親而譽之”,六三爻的“甘臨”對應“其次,侮之”,只不過沒有完全與“其次,畏之”相對應的。
本章的“下知有之”也可以寫成“不知有之”,老百姓或者只知道有一個君王,或者根本都不知道還有君王。
在老子看來,三皇和五帝他們屬于最好的“太上”這一類,夏桀商紂王屬于最差的“侮之”這一類,商紂王殘暴無德,搞得天怒人怨,自以為用最好的祭品,最隆重的儀式祭祀天地,就一定能討得天地神靈的歡心,祭祀說“我這樣祭祀天地,天地怎么不保佑我呢”,而老百姓心里都在暗暗地祈禱“天地啊,趕快替我們消滅這無道的昏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