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8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8.23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8.1老子開門見山從天道引出人德,并提出上德下德和仁義禮的概念。
道德道德,天之規律為道,賦予萬物眾生則成為其德。《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前37章主要講道,后44章主要講德,后人將其合在了一起。前37章雖然已經提到了德,但以道為主,從第38章開始,德就正式粉墨登場了。
在第8章中,老子將最高層次的善稱作“上善”若水,在本章中,將上乘之德稱為“上德”,將下乘之德稱作“下德”,就像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上德與道最為接近,道默默無語,上德也不張揚,看似不德,其實是真正的有德,故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整天將德掛在嘴邊,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德,看似有德,其實是無德的表現,故稱“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因為上德效法道的無為,而下德模仿人的有為,故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老子接下來提出了仁義禮忠信的概念,這些都屬于“下德”的范疇,“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說的五大支柱,因為孔子是講入世之理,老子是說出世之道,所以對仁義禮忠信的看法截然不同。
老子分別描述了上仁上義和上禮,并沒有提出下仁下義和下禮,用意很明顯,連上乘的都是這樣,更別說下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