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卦中“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有什么寓意《每天學一點周易》之(122)
周易是中華民族的一本百科全書,后世百家的學說都出自周易。孔子在周易第12卦否卦的《大象傳》中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這段話對后世中國人的思想影響非常大。第一句,“天地不交,否”,展現否卦代表的天象。天在上,地在下,陽在上,陰在下,導致陰陽不和,天地不交。引申到人事上,象征君臣不交政令不通,具體表現為陽剛君子被排除在外,陰險小人把持著朝政,故稱“天地不交,否”。第二句,“君子以儉德辟難”,告訴君子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儉”收斂隱伏隱藏,君子處在黑暗之世,最好有才不露,有德不顯,以求躲開災難。第三句,“不可榮以祿”,告誡君子不可貪圖榮華富貴。“榮”是草木之花果,引申為榮華富貴。“祿”俸祿爵祿利益。孔子告誡君子要像高山和天那樣保持高大的人格,不讓小人靠近你,不可為了貪圖榮華富貴而與小人同流合污,故稱“不可榮以祿”。孔子的《論語》中有很多處類似的言語,舉幾個例子。《泰伯篇第八》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憲問篇第十四》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衛靈公篇第十五》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些都是儒家對待“出”和“處”行為的準則,其中包含著古代哲人特有的智慧,對后世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極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