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數學不好的初中生看來,數學,可能就是他們此生最不愿去學的學科了!
數學是非常能拉開距離的科目,再加上中考是綜合性的考查,如果數學一直拖你后腿,可能你就會錯過自己最想去的重點高中。所以數學薄弱的同學,還得咬咬牙繼續攻克。
那么,這些同學是真的學不好數學嗎?不是的!下面跟小盟老師一起來看:一個學霸親述——自己如何在中考數學中逆襲!
71分到142分的經驗之談
起這個題目并不是為了炫耀自己學習能力有多強,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多過人。
而是作為中考的過來人,想對那些因為曾經沒有學好數學而對數學從此失望甚至想到放棄的學弟學妹們打打氣,學習上,一切皆有可能!
言歸正傳,本人和絕大多數不喜歡數學的同學一樣,自小對數學就很不“感冒”,到初二期末平時考試的分數還在兩位數徘徊,最后一次期末考試還考過71分(150分制),當時名列班級倒數之列……
經歷了這次打擊,我痛定思痛在初三越發的重視起了數學。
但凡事并非你努力了就一定會獲得一個良好的結果,雖然我把課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書上的習題做到看了題目基本就能背出最終的答案(一點都不夸張),可學期初的幾次模擬考試中我并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進展,分數依舊在100分上下徘徊。
但是我并不甘于就如此放棄數學轉而專攻別的科目,因為我知道現在越是低的分數代表越有潛力可挖。
接下來我做了一件對自己學好數學非常有積極意義的事,那就是——把自己錯誤的信息分類。
第一類問題:遺憾之錯
就是分明會做,反而做錯了的題。比如說:
“審題之錯”是由于審題出現失誤,看錯數字等造成的;
“計算之錯”是由于計算出現差錯造成的;
“抄寫之錯”是在草稿紙上做對了,往試卷上一抄就寫錯了、漏掉了;
“表達之錯”是自己答案正確但與題目要求的表達不一致,如單位混用等。
第二類問題:似非之錯
理解的不夠透徹,應用得不夠自如;
回答不嚴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對了,一改反而改錯了,或第一遍做錯了,后來又改對了;
一道題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類問題:無為之錯
由于不會,因而答錯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沒有答。這是無思路、不理解,更談不上應用的問題。
我分析了近期的幾張試卷后發現,這幾類錯誤的比例是2:7:1,得出這個結論事情就好辦了。
因為我知道一點做不出和因粗心做錯的并不是太多,問題主要集中在我對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這是光靠背誦、練習所無法解決的。
影響數學成績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面對眾多小學學習的成功者淪為初中學習的失敗者,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學習
許多同學進入初中后,還像小學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
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學不得法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
一到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死記硬背,不能遷移知識
初一數學是初中學習一個艱苦的磨煉,經過了這個階段的礪煉,就會打開數學的學習思維。
初中數學比小學數學的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小學相比增加了許多,練習的消化課時相應地減少了。
這也使很多學習被動的、依賴心理重的初一新生感到不適應。
因此,要透徹理解書本上和課堂上老師補充的內容,有時要反復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加強知識的遷移。
對一道題,要盡可能多想解法,多開動“腦筋”,使思維“活”起來。
對一些相近的題,要善于總結,形成“一法多題”。
科學的學習方法
想考好數學,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1)制定計劃明確學習目的。
計劃先由老師指導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實完成。
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
(2)課前預習。
預習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3)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
上課專心聽重點難點,把老師補充的內容記錄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4)及時復習。
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效,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5)獨立作業。
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
這一過程也是對我們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我們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6)解決疑難。
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
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7)系統小結。
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資料,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
(8)課外學習。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它不僅能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激發求知欲與學習熱情。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么初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
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學習上要學會積極歸因,樹立自信心,如:
取得一點成績及時體會成功,強化學習能力;
遇到挫折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變挫折。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
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
4.多交流,多反思解疑,化解分化點
初中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
對易分化的地方要認真反思,總結規律,多閱讀參考書,多和同學交流,多向老師請教。
只要學習科學得法,有恒心,有信心,有拼搏心,克服急躁心里,克服“小聰明”,多交流,多反思,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能順利度過初中數學學習適應期!
學數學的幾個建議
1.記數學筆記,特別是對概念理解的不同側面和數學規律,以及教師補充的課外知識。
2.建立數學糾錯本。把平時容易出現錯誤的知識或推理記載下來,以防再犯。
爭取做到:找錯、析錯、改錯、防錯。
達到:能從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確東西;能把錯誤原因弄個水落石出、以便對癥下藥。
3.記憶數學規律和數學小結論。
4.與同學建立好關系,爭做“小老師”,形成數學學習“互助組”。
5.增加數學課外閱讀,加大自學力度。
6.反復鞏固,消滅前學后忘。
7.學會總結歸類。
西南家長聯盟:隸屬于三好網,每天準時分享高中、初中和小學的學習資料、學習方法以及多名老師的教學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