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視頻請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來源)
(演講/譚頂良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江蘇省心理學會理事長,視頻時長26分30秒)
演講實錄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真的不了解孩子,我們看這個調查,去年年底長沙市開福區對100名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令大家很吃驚。60%的家長認為自己是了解孩子,超過一半??墒?4%的孩子認為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多大的反差??!
幼兒認知特征
在幼兒階段,從嬰兒開始,最初的思維比較多的是直觀的動作思維,很多東西你給他講他聽不懂的。比如說我們把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玻璃杯,告訴他這個東西燙,不能碰。他說什么叫“燙”,他不理解,你讓他親自用手碰一下,觸摸過了才知道那叫“燙”,他是通過一個動作理解了“燙”,所以光跟他講抽象道理沒有用。然后再逐漸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要借助具體事物的形象,要借助自己做過事物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
可是教育者對孩子的這個特征不太了解。比如有一對夫妻都是大學畢業生,輔導自己家的孩子寫小學一年級的應用題。這道應用題是文字題,其中有一句話叫白兔比黑兔多三只。可是這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認為黑兔比白兔多。父親顛過來倒過去解釋了無數遍,結果他就是不理解,后來父親不干了,換母親上場。母親說,你把這句話給我讀出來。他讀了白兔比黑兔多3只。問他什么兔多,還是黑兔。結果這對夫妻實在不耐煩了,就訓斥孩子,說這么簡單你都不理解。孩子被訓斥之后也著急了,說明明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只,你們倆怎么都說白兔多。我們認為很簡單,但是他不認為簡單。
比如我孩子上托兒所的時候,有一次我帶他去托兒所,他問爸爸這是什么,我說這是水泥。水泥干什么用的?人家修房子用的。為什么修房子?我說房子用的時間長了。房子為什么用的時間長了?好多年前人家沒地方住。那好多年前人家為什么沒地方住……他會連續不斷問你幾十個為什么。針對這種情況,其實有些問題的答案我們作為教育者,家長或者老師,可能自己也沒有把握,但是我們要有一種態度,要應對他。不然的話,你總是說他煩死了,或者到學校教育以后基本上是標準答案來控制他,因此孩子以后就沒有問題意識了。所以有人諷刺,說孩子在入幼兒園、入學校之前是大大的問號,受若干年的教育出來以后什么問題都沒有,都變成句號了。
幼兒情感特征
第二個講孩子的情感特征。幼兒階段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幼兒期時他會逆反,然后到了青春期他會逆反,不聽老師、家長的話,叫往東他往西,給教育者帶來了難題。但是我們教育者包括家長仍然要意識到,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然表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如果你指望孩子從來不逆反,從小到大每句話都聽你的,那這個人這輩子沒出息。
第二個特征是自我中心,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這是一個很強烈的表現,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過這一點。自我中心在行為上、在情緒里就表現出來,可是我們家長不理解。比如我以前住集體宿舍的時候,隔壁住了一個小朋友,冬天快來了,她媽媽給她買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襖。第二天早晨上幼兒園之前給她穿上新棉襖,結果她就是哭鬧。媽媽不懂得孩子為什么哭,但早上時間寶貴,來不及問什么原因,也不給她講道理,把棉襖給他穿上就下樓去上幼兒園。到了傍晚孩子從幼兒園回來,我就問,你媽媽給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襖上幼兒園,你為什么還要哭還要鬧。結果她說那朵花在背后有什么意思。原來在這個新棉襖的背后繡了一朵大紅花,我們正常的穿法就是這個花在背后,可是她自己看不見,想把這個棉襖從前面套上,扣子扣在后邊,這樣低頭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紅花,就滿足了。這是她的愿望,可是我們成人包括服裝設計師根本沒考慮到幼兒的心理,她媽媽也沒考慮到幼兒的心理,就認為孩子不講理。
另外,他們的嫉妒心強,我沒有的你有,我千方百計讓你變得沒有。有時候這種嫉妒心會到達一個違法、變態的程度。再者,現在的孩子缺乏快樂,盡管整個社會的經濟在發展,家庭經濟在發展,可是經濟發展與快樂指數不成正比,孩子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給予他的負擔太重,我把現在的孩子稱為“千斤頂”。“千斤頂”是很小的東西,他要把一輛兩噸的汽車頂起來壓力很大,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教育系統的人,如果有壓力,總有辦法往下移,可是唯獨在他那沒有辦法再往下移。
幼兒行為特征
以上就是情感特征,那行為特征呢?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發展自主性、主動性??墒俏覀兊募议L,爺爺奶奶不給他自己做,一個很小的書包也不讓他背,什么事情都不讓他做。按理說幼兒園階段可以給予孩子很寬松的環境,讓他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表達??墒聦嵅⒎侨绱耍热缥液⒆釉谟變簣@的時候,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以后,要求回家完成布置的作業:把你今天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講給你爸爸媽媽聽,然后由爸爸媽媽把你說的話記錄下來,整理出來,打成電腦稿,配上旅游的風景交給老師。很多家長都愛面子,孩子的講話顯然是不合語法的,邏輯性不強,會重疊,可是家長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后交給老師,老師看到哪個好就用紅筆畫出來,掛在走廊兩邊的櫥窗里面,然后家長相互看、相互攀比,最后這些東西全是家長的作品,不是孩子的作品。
還有比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幼兒階段語言發展容易出現假象的、表面的口吃現象,說話時一個一個詞匯不斷地重復,一句話說得斷斷續續。我們看起來就是所謂的結巴、口吃,但是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不是作為人格特征的口吃,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暫時的現象。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沒有掌握語法結構,詞匯很貧乏,說了一個主語以后,他得想后面的謂語動詞應該跟什么,所以他就不斷地把前面那個主語重復再重復,然后再等待,于是就表現得結巴,我們講外語也是這樣。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以后就訓他,說你想好了再說,你慢點說,你不要結巴。你越訓他,讓他越緊張,他可能真的成為了結巴。所以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這種語言表達的暫時現象,我們別管,當他掌握語法結構了,詞匯豐富了以后,就像我們學英文熟練以后,講話自然就流利。
另外,孩子會表現出老毛病重犯的現象。我們不可能指望通過一個階段的教育,就徹底消除孩子的不良的行為,消不掉,他會出現幾次反復。比如他的不良行為表現頻率很高,經過你慢慢教育、訓練以后,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還有一點的時候,結果幾天以后,或許你沒有關注他,或者不在他跟前,結果他又出現老毛病重犯,然后經過慢慢訓練又下來,下來以后再過幾天又跳過去。所以一個不良行為的消除,包括一個觀念,會經歷若干次的反復。所以在教育里出現一種原理叫做反復抓,抓反復,他有這種必然性。我們要了解的,不能說這孩子無可救藥了,就放棄。
(原文略有刪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