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5月21日發布人口抽樣調查報告。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其中,五環外常住人口達到了1097.9萬人,占全市的比重是51%。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分析,人口增量下降、增速放緩既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關,也與產業結構調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關。
常住外來人口增量增速“雙降”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36.8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增速為1.7%,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16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增速為2%,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
“十二五”以來,北京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穩下降趨勢。增量從2011年的56.7萬人降至2014年的36.8萬人,增速從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來最低水平。
同時期,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量、增速也進一步放緩。增量從2011年的37.7萬人降至2014年的16萬人,增速從5.4%降至2%。常住外來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十二五”前三年64.2%的水平,降到了2014年的43.5%。
本市環路人口分布呈圈層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環內向四環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二環內的常住人口148.1萬人、二環至三環的常住人口257.3萬人、三環至四環的常住人口287.5萬人、四環至五環的常住人口360.7萬人、五環至六環的常住人口580.2萬人、六環外的常住人口517.7萬人,其中五環外常住外來人口占全市比重為51%。
朝海昌外來人口之和超半數
從四個功能區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拓展區常住人口最多,達到1055萬人,占49%;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常住人口為684.9萬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常住人口相對較少,分別為221.3萬人和190.4萬人,所占比重分別為10.3%和8.9%。
常住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豐臺區,三區人口占全市總量的46%。常住外來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昌平區,三區外來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門頭溝區、平谷區、密云縣和延慶縣四個區縣常住外來人口均不足10萬,占全市比重僅為2.6%。
北京人口呈現向發展新區聚集的趨勢。近年來,從各功能區常住人口比重變化看,城市發展新區的人口所占比重,從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個百分點,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所占比重僅增加0.1個百分點,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所占比重分別下降0.3個和0.4個百分點。從各功能區人口增速看,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增長最快,與2011年相比,快于全市2.1個百分點。這一變化體現了人口從中心城區向發展新區聚集的趨勢。
批發零售從業人員147.8萬人
201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111.3萬人,比2008年末增加294.5萬人,增長36.1%。
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6.6萬人,增加15.4萬人,增長7.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94.7萬人,增加279.1萬人,增長45.3%。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五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147.8萬人,占13.3%;制造業138.5萬人,占1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41.7萬人,占12.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93.0萬人,占8.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95.2萬人,占8.6%。
就業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本市產業結構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發展。2013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分別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別提高4.4個、3.8個和3.1個百分點。制造業從業人員繼續排在前列,但其規模已從2004年的148.8萬人降到138.5萬人,減少10.3萬人,所占比重下降8.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