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22:20 北京本地寶整理報道
導語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21個省份陸續發布了2015年平均工資。其中,北京以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11390元(人民幣,下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8689元“奪冠”。
北京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1萬元“領跑”全國!消息一出,很多人又驚著了,說“簡直無法直視”。
近日,各省區2015年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陸續出爐。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截止到5月25日,全國至少已經有18個省區公布了2015年的平均工資。根據數據顯示,浙江省在已出省份中平均工資最高,非私營單位年均工資達到66668元。據中國經濟網了解,2014年北京平均工資最高,其中,北京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2014年全國唯一突破10萬元大關的地區,但2015年北京的平均工資水平還未有官方公布。
18省2015年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出爐。
2015年多數省份未超全國平均水平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5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39589元,與2014年的36390元相比,增加了3199元,同比名義增長8.8%。
另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2029元,與2014年的56360元相比,增加了5669元,同比名義增長10.1%,增速比2014年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3241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發現,多數省份未能超過全國數據的平均水平。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同全國平均工資62029元相比,18省中僅有浙江和廣東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對比發現,城鎮私營單位中,與全國平均工資水平39589元相比,18省中也僅有浙江、廣東、重慶這3個省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18省非私營單位年均工資均高于私營單位
中國經濟網發現,全國工資水平中非私營單位的年平均工資水平要遠高于私營單位的年平均工資水平。據統計數據顯示,在公布數據的18個省份中,無一例外,所有省份的非私營單位的年均工資要遠高于私營單位。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曾向媒體表示,非私營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國企、上市公司等,相對效益比較好,自然平均工資水平要高于私營企業。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則表示,2015年,全國范圍內將機關事業單位納入養老保險制度,個人繳納的有關費用作為稅前工資組成部分納入了工資統計。在同時進行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結構調整中,養老保險和工資調整部分從2014年10月1日起補發,并全部納入2015年工資統計。所以工資要比2014年漲幅稍快一些,這樣會拉大與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
馮乃林還表示,2015年,有27個省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14.9%。同時,21個省發布了2015年企業工資指導線。盡管與上年相比,2015年各地工資指導線增幅多為持平或收窄,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速。一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工資增長幅度大大高于工資指導線。
所以我國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下,各省的平均工資特別是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水平仍然可以保持較快增長。
2015年我國東部省份工資水平最高
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目前公布數據的18個省份中,平均工資較高的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工資水平較低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中部地區。
從全國來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依次是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分別為43439元、36478元、32773元和32176元;2015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排列是東部、西部、東北和中部,分別為70611元、57319元、51064元和50842元。
從表中可以看到,18個省份中,河南的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水平是最低的,僅為45403元,2014年數據顯示,北京的這項數據是河南的2.4倍。可見河南省的平均工資水平確實不高。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日前,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南社會藍皮書(2016)》指出,雖然“十二五”時期河南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多項指標發展增速較快,但河南省人均收入水平整體仍偏低,收入差距較大。據了解,河南18個省轄市城鎮居民的平均工資水平來看,2014年在全河南省平均線(42179元)以上的省轄市仍然有4個,為鄭州、洛陽、三門峽、平頂山。
多省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業
中國經濟網了解到,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這三個行業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和1.44倍。
從各省的行業工資水平情況也可以看到與全國的情況基本保持一致。
馮乃林表示,201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經濟宏觀面依然保持了總體穩定。據初步核算數據,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9%;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35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經濟結構調整也呈現出積極變化,一些高端裝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等行業發展較好,工資增長較快。從其他指標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較快增長也能得到印證。
一直以來,這個“平均工資”都是很難看懂的數字,今天不妨帶大家好好剖析一下“平均工資”里的豐富內涵。
第一個問題,“平均工資”為什么這么高?
所謂平均工資11萬,準確地說,是111390元,這個數字是2015年北京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的確非常高!與全國平均線62029元相比,北京高出近5萬元。北京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北京從事金融和信息行業人員比例較大,進而拉高了工資水平。
注意,這是并不是全部,私營單位就要低很多,雖然北京同樣執全國牛耳,但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只是58689元,兩者差距很大。落實到每月上,一個平均每個月工資達到了9000多元,一個是4000多元,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那么,我們就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非私營單位工資要高于私營呢?
從已經公布數據的20個省份看,這種現象無一例外。按照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的說法,非私營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國企、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居多,效率高效益好,其平均工資一直高于私營企業。加上去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加工資,與私營企業平均工資的差距也就稍拉大了一點。
第三個問題,為什么大家總說“被增長”“拖后腿”呢?
很長一段時間,工資排名被稱為所謂“皇糧排名”。因為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只統計了“吃皇糧”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員工的工資。這個群體的工資相對比較高,很多人感覺到工資差距也就自然而然。
連國家統計局官員也承認,這是“工資統計制度的缺陷”。近幾年工資統計口徑擴大,但仍沒有涵蓋所有勞動者,更沒有把所有勞動者放到一個統計表里進行統計。
另外,平均數的問題依然“瘸腿”,一個“平均工資”,掩蓋了巨大的收入差。輿論普遍呼吁,應該統計公布工資“中位數”,這更能準確反映全社會勞動者的工資分布。
第四個問題,公務員的工資到底在什么水平?
時下有媒體探討,“為什么公務員工資那么低,大家都爭著考”?這種論調,以前也有,“公務員工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僅僅夠糊口”。公務員工資真的那么低嗎?這個前提并不成立,至少我們從官方統計數據上看不出來。
所以,這種命題本身就是偽命題。反倒是“大家爭著考”,本身說明這個職業薪水福利的吸引力。公務員既屬于“非私營單位”之列,從“平均工資”來看,和較高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是劃等號的。雖然,也有“被增長”的可能。
第五個問題,我們根據“平均工資”進行職業規劃靠譜嗎?
不一定靠譜。平均工資也許能衡量一個行業一個職業的的景氣度,但也可能有很大的欺騙性。袍子華美,也可能爬滿了虱子。都知道做金融業和信息產業賺錢,但誰知道這個行業競爭有多激烈,背后的水有多深呢?都知道信達地產到處搶地,拿了很多“地王“,但也要知道它的高負債率,達到300多億的負債規模。
再講個有趣的例子,私企同樣可以腰包鼓鼓。最近,媒體爆料,華為員工年薪過百萬元的超過一萬人。
記者深入了解發現,華為雖然績效福利可觀,不過綜合來看,想要達到年薪百萬并非易事,“年薪過百萬的員工是有,過萬人有些夸大。其次,能達到這個級別的基本上都是10年以上的老員工。”這恐怕也是“被增長”了。
我一直強調,個體差異巨大,職業規劃要根據個人興趣和志向而定。你的興趣決定你做得好不好,你的志向決定你走得遠不遠。有時候,甚至也要考量一下這個企業的興趣和志向。
華為奉行怎樣的企業文化呢?一是奮斗文化;二是不讓雷鋒吃虧。在華為內部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意思是入職華為三年內大部分靠工資,三年后獎金逐步可觀,五年后分紅逐步可觀。這似乎很適合志向遠大又吃苦耐勞的年輕人。
這告訴我們什么呢?不要被表面數字迷惑,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