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0-12 08:48來源:法制日報 分享到:
【導語】: 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偽裝客服號碼發送短信、謊稱發放教育補貼……近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已成為社會公害,給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了懲治電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安鳳德、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開紅分別介紹了北京、福建兩地審理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有關情況。
冒充公安10天騙400余萬元
據安鳳德介紹,電信詐騙犯罪呈現明顯的非接觸性特點,空間跨度大、鏈條長,行騙手法繁多、群眾防不勝防,特別是今年8月以來,山東、廣東連續發生學生被詐騙后死亡的案件,影響極其惡劣。北京法院突出打擊重點,依法從嚴懲處電信網絡詐騙團伙的首要分子、骨干、累犯、慣犯、職業犯。
據統計,2013年至今,北京法院共審結各類電信詐騙相關案件59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405人。
2011年8月至9月間,被告人吉秀燕、李開琴等犯罪嫌疑人先后出境前往印度尼西亞,于2011年9月16日至9月26日間,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市一別墅內,分別作為一線、二線、三線人員,冒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機關工作人員身份,通過電信技術手段,采用向中國居民撥打電話的方法,向被害人虛構個人信息泄露、涉嫌犯罪、資產需要保全等事實,詐騙48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462萬余元。其中被告人陳冬冬、賴韓韓、莊敬意、林智強參與詐騙金額共計人民幣405萬余元,被告人楊劍參與詐騙金額共計人民幣303萬余元。14名被告人于2011年9月26日被抓獲。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共同通過電信技術手段,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錢財,且數額特別巨大,14名被告人的行為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利,均已構成詐騙罪,依法應予刑罰處罰。其中,被告人吉秀燕、李開琴共同負責對別墅內人員的詐騙活動進行管理,且作為三線話務員直接騙取被害人錢款,二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屬于主犯。依照刑法有關規定,以詐騙罪判處14名被告人5年至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相應數額的罰金。
在電信詐騙案件中,詐騙金額、被害人人數、詐騙次數、詐騙手段、情節、危害后果等因素都會影響被告人的量刑。本案中,14名被告人在境外集中居住于別墅內,共同參與電信詐騙活動,且分工明確,有一定的組織性,已形成固定的犯罪團伙。每名被告人參與的詐騙金額均在百萬元以上,且案發后贓款并未追回,給48名被害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故東城法院最終對14名被告人全部判處了有期徒刑5年以上的重刑,兩名主犯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對于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形成極大的震懾。
斬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條
電信詐騙中有一類職業取款人,他們輾轉各地為詐騙團伙取款,從中提取勞務費。
2015年3月至4月,被告人陳觀湖、陳禮華從陳某華、張某鑫處拿來數十張銀行卡,相互配合,共同保管、使用涉案銀行卡,在福建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將27名被害人因受騙匯入的錢款取出,收取相應提成后,匯入詐騙人員提供的賬戶,涉案金額人民幣637721元。2015年3月2日至7日,被告人陳黃華伙同陳某華、張某鑫,明知是被害人因受騙匯入的錢款,仍駕駛車輛前往江西等地多次取款,涉案金額共計人民幣108888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明知他人進行電信詐騙,仍結伙對涉案詐騙款項實施取款并轉移,致使被害人被騙款項無法追回,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的共同犯罪,詐騙數額應當按照共同取款數額計算。3名被告人所實施的提取并轉移被騙款項的行為,是詐騙集團成功控制詐騙款的最后一個環節,3人在整個電信詐騙的共同犯罪中僅有分工不同,并無主次之分。據此,依法以詐騙罪對被告人陳觀湖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對被告人陳禮華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對被告人陳黃華判處有期徒刑4年3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兩萬元。
近年來,隨著網絡電信詐騙日益猖獗,此類犯罪行為形成的產業鏈也呈現出專業化、跨區域性、集團化趨勢,涵蓋購買設備、撥打電話、群發短信、假冒身份虛構事實、騙取錢款、轉賬取款等行為過程。為了逃避偵查,電信詐騙犯罪中的取款、轉移贓款等行為往往由犯罪行為實施地以外的多個地方的專門取款人完成。本案中的3名被告人,雖未參與前一階段對被害人的具體詐騙行為,但其明知所取款項是詐騙犯罪所得,而與前階段詐騙犯罪人員相互配合,輾轉各地為詐騙犯罪團伙轉取款,其行為是整個騙局得逞、詐騙分子獲得錢款的重要環節,應以詐騙犯罪共犯定罪量刑。
謝開紅說:“法院既要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員、累犯、慣犯,又要依法懲處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某些環節及相關犯罪活動的人員,著力打擊和切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條?!?div style="height:15px;">
不讓犯罪分子在經濟上獲利
2015年7月至9月,被告人楊海鴻單獨或伙同被告人黃晉河通過購買的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兩萬余條,并雇用被告人吳彩云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平川鎮租住房等地,通過撥打上述公民個人信息中的手機號碼,謊稱可以向對方發放殘疾人補貼、教育補貼等方式,騙取被害人將錢款轉入指定的賬戶。截至2015年9月9日被查獲時,被告人楊海鴻、吳彩云共騙取人民幣70000元,其中,被告人黃晉河自2015年8月12日以來參與騙取17700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楊海鴻、黃晉河、吳彩云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的方法,騙取公民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屬共同犯罪;被告人楊海鴻單獨或伙同被告人黃晉河通過購買的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部分屬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楊海鴻、黃晉河起主要作用,是主犯,應按其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被告人吳彩云起次要作用,是從犯,依法從輕處罰。被告人楊海鴻、黃晉河在判決宣告前一人犯數罪,應當數罪并罰。
歸案后,3被告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坦白,可以依法從輕處罰。據此,以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楊海鴻有期徒刑兩年4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7萬元,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吳彩云有期徒刑1年3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以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黃晉河有期徒刑8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6000元。
謝開紅說,福建法院既嚴格依法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又依法適用財產刑,并加大贓款贓物追繳力度,決不讓犯罪分子在經濟上獲取非法利益。同時,堅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具有自首立功、坦白退贓、協助抓捕同案犯等情節的犯罪分子,依法予以從寬,努力分化瓦解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