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民法總則草案在昨天下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請審議。那么本次亮相的民法總則草案都對現有規定做出了哪些修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因為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甚至影響著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所以,民法歷來有“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之稱,又因為民法是一個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的源泉,所以,民法在法律屆又被視為“萬法之母”。編纂一部真正屬于中國人民的民法典,一直是新中國幾代立法者的夙愿。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草案在去年6月首次揭開面紗。在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在昨天下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請審議。那么本次亮相的民法總則草案都對現有規定做出了哪些修改?
亮點一:新增“綠色原則”
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民事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除了這些原則以外,民法總則草案中還增加了綠色原則,即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對草案進行說明時表示:“這樣規定,既傳承了我國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發展理念,與我國是人口大國、需要長期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的國情相適應。”
亮點二:明確保護胎兒利益
盡管我國繼承法中早已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但這只是在個別問題上保護胎兒的利益,并沒有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民法總則草案加大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力度,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王軼分析指出,胎兒出生是活體的話,出生前就視為他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把“胎兒出生的時候是活體”作為胎兒出生前就進行保護的前置條件。
亮點三: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成人的年齡標準
按照現有法律規定,10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其他行為需要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民法總則草案降低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門檻,規定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王軼表示,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是因為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這樣的調整也與我國關于年滿六周歲兒童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相呼應,實踐中易于掌握和執行。
王軼解釋稱:“6周歲就上小學一年級了,從生理、智力等各方面發育狀況來講,完全可以做一些跟他的年齡和智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在比以往相對廣泛的范圍里,擁有自主作出決定的機會和空間。”
亮點四:完善監護制度,監護可撤銷、可恢復
我國民法通則中設定的監護制度,僅限于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有所增多,其權益也需要保障。為此,民法總則草案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失能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
對此,王軼說:“一個成年人還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時候,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通過協議的方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一旦他完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了,通過協議所確立的監護人就可以去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這對于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來講是挺重要的。”
草案還強化了民政部門的責任,規定監護人缺位時,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具備條件的被監護人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可以擔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憲忠表示,以國家監護為兜底,對于保障被監護人權益,尤其是在應對社會老齡化方面有重要意義。
孫憲忠指出:“過去的認識很簡單,就是讓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承擔這個職責。但調查發現,他們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也沒有那么多人手,經費上也有問題。所以,不得不建立以國家支持和國家財政稅收作為保障的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據悉,為保護被監護人權益,草案規定“監護權在一定條件下可被撤銷或者恢復。”不過,如果曾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其監護人資格將無法恢復。
對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適時指出:“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后,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情形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亮點五:賦予村委會、居委會等法人資格
草案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3類,并明確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和居委會等法人地位。
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李永軍指出:“以前的民法通則也好,現行的很多法律也好,并沒有明確農村集體經濟有沒有法人地位,所以就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不利于保護集體經濟,當它做原告告別人,是不是有主體的資格,大家的看法不一樣。另一方面,是不是可以當被告,就是原被告以前的地位不清楚、不明確。”
亮點六:保護見義勇為行為,增加緊急救助免責條款
為匡正社會風氣,避免出現“救人未果反被追責”、“英雄流汗又流淚”的尷尬局面,草案對見義勇為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明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亮點七: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并規定特殊條款
為了適應權利義務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民法總則草案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延長為三年,并對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情形作出特別的規定,即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這被形象地稱為“秋后算賬”條款。
王軼表示,這樣的規定意味著受到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將在較長的時間段里有機會主張并實現自己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如果18周歲以后開始計算的話,意味著至少可以在21歲之前主張自己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如果發生了訴訟時效期間中止和中斷的情形,最后計算下來可能還不止21歲,這就比較有利于在未成人時期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更有效、更周到地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將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如果代表們意見較為統一,草案有望在本月15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次會議上獲得表決通過,這也意味著我國編纂民法典的“兩步走”,將完成第一步。
按照計劃,民法典各分編將于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并且爭取在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