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年前,農民依靠種地為生,外出打工作為輔助;如今,農民的經濟來源以打工為主,種地為輔,兩種截然相反的局面。而且,在這幾十年的農耕生產過程中,土地的消耗已經接近臨界值,不少農村地區的土地已經遭受嚴重的“破壞”,生產力下降,農民對種植已經漸漸失去信心,喪失了積極性。
可是,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依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無論何時,農業種植都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地必須要有人種。所以,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保障農業經濟正常發展,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農業補助政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糧食補貼、種植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等。此外,站在保護耕地的角度出發,國家也在一部分地區實施了“輪作休耕”政策,并且給予輪作休耕的農戶一定的經濟補償。
據了解,輪作休耕的政策是2016年開始實施的,按照規劃,輪作休耕依然是以試點的形式開展,輪作的主要試點地區是: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休耕的主要試點地區是: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而且,為了讓此項政策順利的開展,從2016年到2018年,國家更是持續加大了財政補貼力度,2018年中央安排下達的輪作休耕補貼資金就高達50億,涉及2400萬畝的土地進行試點。
可能有農民會問了,既然國家下撥的資金數額這么大,那輪作休耕補助的具體標準是啥呢?如果農戶參與其中的話,一畝地能獲得多少補貼款呢?
依照國家政策,試點地區的農戶無論參與“輪作”,還是參與“休耕”,國家都要最大化的保障農民權益,具體來說,有以下3點標準:
第一:要注重地區之間的收入平衡,農民具體能拿到多少補貼要依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的收入水平作為參考因素,進行合理性測算;
第二:要注重農作物與農作物之間的收益平衡,制定補貼區間,合理測算補貼標準;
第三: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開展輪作機制,每畝補助150元;在云南、貴州、湖南、河北、甘肅開展一季休耕或者全年休耕機制,每畝的補助金額從500元到1300元不等。
不得不說的是,從2016年至2019年,國家針對輪作休耕的補助資金總量翻倍,試點的土地規模也翻倍,這就足以能夠說明,國家在保護土地資源實施輪作休耕的同時,也會盡最大努力保障農民的經濟收入。所以,在實施這項政策的試點地區,無論您是否種地,國家都會把對應的補貼資金直接打到你的一卡通賬戶中,從4月份開始,輪作休耕的補助資金就已經陸續下發了,快看看你家的到賬沒?
來源 農業信息部、品牌農資
策劃 孟繁杰 石巍 韓鐵英
編輯 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