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北境刀客
如果你看過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肯定認識火云邪神。
斧頭幫大佬被虐了,面子掉了一地,急著請火云邪神出山給自己出這口氣。彼時的火云邪神正在精神病院頤養天年呢,剛被斧頭幫撈出來的時候,背心、拖鞋、禿頂,和街頭下棋的大爺一樣,老大甚至懷疑是不是找錯人了。就在老大即將崩潰的時候,邪神覺得也該露一手了,隨即奪槍在手,扣下扳機,表演了一出徒手抓子彈的功夫,全體目瞪口呆。我滴個親娘,不愧是天下第一殺手啊,手比子彈還快呢!火云邪神看著眼前的這些弱雞們,說出了自己的畢生心得。電影《功夫》截圖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每當回味至此,都感同身受。在醫院找人做手術,就是要找火云邪神這樣的高手啊。什么花花招數,都比不過極致的快。一般情況下,當病人送進手術室之后,家屬們會守在專門的等候區。幾個小時之內,手術室上方的屏幕一直顯示的是「正在手術」。但嚴格來說,這樣不太準確。「正在手術」顯示的是病人已經進入手術室,這之后還有一系列流程,包括動脈、靜脈穿刺,誘導進入全身麻醉,插尿管,手術部位消毒,鋪無菌單等等。在我們的心臟外科,每臺手術所要耗費的時間更是被大家默默記在心里。從早晨到中午甚至晚上,每一次的第一刀切下,無形中的比賽就開始了。心臟的手術基本都是一個適當破壞,再進行重建的過程。大部分手術都需要用到體外循環。由于體外循環機器之下的人體血流,還達不到正常的生理需求,所以在體外循環期間,心臟在一段時間內是處于靜止狀態的。醫生會按照手術預計持續時間和難度,把病人的體溫按需求降低。一般的手術,32℃ 就夠了。心臟表面的溫度則更低,直接用冰屑包著。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心肌保護。心肌保護做得好,手術完成后,病人的大腦才不會因為缺氧發生不可逆損害,心臟本身所經受的缺血也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這是一項已經很成熟的技術,但并非百分百可控。因為這種評估很難量化,只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失誤。一個明天要做心臟手術的病人,能不能扛住體外循環的打擊,誰也說不準。既然無法量化,那就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尤其是體外循環時間,越短越好。所以,同行看某一臺手術進行得順利不順利,一看體外循環時間多少就知道。在外科的江湖里,頭銜與資歷都是給外行看的。速度,才能代表一個外科醫生的業務水準。主刀縫完了這一針,助手不用說一句話就能把下一針的位置擺出來。剛完成這一步,臺上護士就能把下一步的器械遞在手里。一臺心臟手術需要的器械(作者供圖)
但顯然,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在真實的世界里,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手術中的配合難免會有些小插曲。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安靜時像一坨面一樣,怎么揉都行;發飆時卻像火山海嘯一般,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要想把一個外科醫生逼瘋,手術臺上拖后腿是最直接簡單的辦法。在一個手術團隊里,除了占據絕對 C 位的主刀,其他人員未必都是老手。就算是一個工作有年頭的醫生,對自己不熟悉的手術,也一樣會局促,會有點慌。而主刀作為整個團隊的核心,代表著這間手術室的技術高度,也承載著所有人的時間支出,更是患者等候區那全家人的寄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每慢一分鐘,病人的心臟就要多停一分鐘。或者他的大腦,他的肺臟,都要在這非正常生理條件的血流下多滯留一分鐘。這種七零八碎的耽擱積攢下來,就會明顯拖延時間。手術時間越長,病人身體的內環境改變也會越明顯,術后恢復更加困難。手術臺上所有的小狀況,都會引發后續的蝴蝶效應。速度,是一個外科醫生的口碑,也是一個外科醫生的尊嚴。相處久了,誰快誰慢,同事們心中自然有本賬記著。很顯然,誰都不愿意成為最慢的那幾位。主刀放松,大家都放松;主刀講一個段子,大家都跟著開心。只要手底下進行得順利,您怎么著都行。而一旦助手沒跟上節奏,或者護士的器械沒有及時到位,又或者主刀遇到了自己都得勉強招架的情況,手術的氣氛就驟變了。比如一個吻合口反復出血,怎么縫都無效;比如剛剛縫好的關鍵部位發生撕裂,需要從頭再來。甚至還有極端事件,比如體外循環管道意外脫落,病人瞬間墜入全身沒有流量的深淵。在這種場面里,恐怕沒有誰能做到平心靜氣。因為時間在飛逝,出血在繼續,剛剛看到的進針點瞬間就被血液淹沒。為了速度,下達的指令就更加簡單直接,甚至可能粗魯。誰做的不到位,就可能招致劈頭蓋臉的言語打擊。我曾經親眼見過助手被主刀問候了母親后,口罩上方的眼睛里露出殺氣。注意,不是怒氣,是殺氣。是那種男人的尊嚴被踐踏后,欲殺之而后快的殺氣。助手眼中的殺氣
日本醫療電視劇《最強的名醫》截圖
不過,殺氣終究轉瞬即逝,大家目標原本是一致的,主刀只是情急之下不可自已,助手也沒有必要走心。一個斯文儒雅的外科醫生,此刻真的會被成「禽獸」。只不過這種禽獸,更體現在鷹一般的眼力,和獅一般的身手。因為只要他足夠快,出血的量就可以忍受,耗費的時間也不足為慮,病人醒來依舊是條好漢。所以,能不能 hold 住大場面,也是檢驗外科醫生能不能真正拿下一臺手術的硬標準。身手快到極致時,在出血的瞬間就可以穿針引線將其止住。那雙經過千錘百煉的手,肌肉內富含著無數的記憶,已經和手術融合在了一起。一招一式,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內功深厚。眼中無針,而心中有針。如同火云邪神抓住的子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是外科醫生要追求的境界。在 10 年前的醫學院里,我們的外科教授在課堂上說自己每分鐘能打 66 個結,而且縫線拴在杯蓋上,打結時杯蓋不動。我們這幫血氣方剛的男生們記下了這個標準。大家在宿舍苦練打結,后來每分鐘能打 70 個結,同樣杯蓋不動,一個個自以為天賦秉異。帶著這種自信進入臨床,卻被現實迎頭痛擊。真實的手術比我們想象得要復雜得多。打結快,只是基礎門檻。而每一種手術的分解步驟都需要上千次的重復,才能逐漸接近那個境界。盲目追求速度,教訓也是深刻的。你可以快,但病人依舊是那個安靜的病人,血肉之軀不會因你而變。主刀離席后,助手接過主刀的位置完成剩余步驟,主要包括肉眼水平的觀測與止血。而人體的出血與凝血,總是有自己的速度和規律的。前一秒干凈的區域,不代表下一秒就一定沒有出血,助手需要在自己的節奏里,留出一點用來觀察的時刻。此時,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也開始慢慢凸顯。度過了手術的高潮時刻,團隊的體力與精力已經大部分消耗。你幾點結束,大家就繼續陪你到幾點。大家的午飯可能會變成下午茶,下一臺手術的團隊不得不更晚開始,甚至被迫取消,還有護士的孩子在家等媽媽,病人家屬在等候區焦慮著手術為何還不結束……不過,這全都只是助手自己的內心活動。事實上,永遠也不會有人來催的。每個病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每個助手也都需要歷練。時間,你自己掌握;不催,是不成文的行規。過于追求速度,后果可能就是胸液多,守在床前遲遲不敢離開。胸液的故事我們前面講過,既落寞,又是一個人的狂歡。在嘈雜的等候區里,當「手術結束」的提示終于出現,人們一擁而上,詢問手術成功與否。事實上,心臟外科里極少有哪臺手術是真正失敗的。只不過一臺手術可能在融洽中從頭到尾,也可能在主刀的狂風暴雨中有驚無險。當最后一針縫完,發生的一切只留給過去。主刀依舊斯文儒雅,助手依舊諄諄受教,護士的眼睛依舊清澈而美麗。心臟外科里面,無法量化的因素比比皆是。所以在原則之上,速度,是唯一的辦法。畢竟順利的手術誰都可以拿下,而糟心的情況勢必逼出禽獸的一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