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由于歷史和地緣緣故,東南亞地區也有相當多的華人,不過,華人內部間也是有分類的,一般的國家可能不太分這些,只是華人內部會粗略按照民系分為閩南、潮汕、客家、廣府等(基本上東南亞的華人都是閩粵一帶的),說著不同的方言,然后習俗上有些差異等。
越南人分華人不是根據上面這些廣府、客家之類的,越南政府的分法很有意思,越南內部分為54個民族,其中有3個民族和華人有關。
其中最大的,自然是華族,這就是華人,其中廣府人與潮州人占多數。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華族為823,071 人(占越南總人口0.96%),不過,這些華人大部分都是清朝之后去越南的中國勞工,或者因戰亂逃過去的中國難民后代。華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
那更早些就沒有中國移民嗎?有,越南很早就有漢人移民,不過因為越南本身也是漢文明國家,又是從中國封建王朝脫離而來,所以很多人是漢人還是越人也很模糊,自然而然就成了越人,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鄉人”,他們不愿意歸順清朝政府,明末遷徙到越南南方,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越南留下了許多文化印記。由于不斷的混血、本土化和強制同化等因素,他們逐漸失去中國國籍、失去對“中國人”之身份的認同和失去使用漢語交流的能力,人口也逐漸減少。今天在越南的明鄉人已經融入越南文化、改用越南語,改尊京族習俗,變成京族的一分子,因而不再被視作華人或華族人。
不過,除了華人外,越南還有兩個民族很有意思:山由族和艾族。這兩個民族,其實也和華人有關系。
山由族
先說說山由族,山由族,自稱山瑤,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太原、永福、北江、廣寧、宣光等省的山區,人口12萬多,操畬語(過去學者僅記錄山由族使用的是廣東方言,但實際上山由族所使用的為受到客家話和粵語影響很深的畬話,不過,實際上當地人說的話和現在的粵語也很像,廣東人也聽的懂大概,聽起來就像帶口音的粵語)和越南語(后來學會的)。這個民族是哪里來的呢?根據山由族的傳說和家譜得知,明末清初,即17世紀初葉,山由族從中國博羅縣、歸善縣遷入越南,們的遷徙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陸陸續續遷入。據稱,當地的建筑風格還在山由民居中有所體現。當地甚至還存留山由人的親戚。
這個民族沒有被劃分為華人是因為法國人的誤解,法國人統治越南的時候,把山由人劃入瑤族中,成為瑤族的6個支系之一,但山由族還有瑤族的語言、風俗、文化以及生產方式都相差遙遠,而和中國的畬族以及一些南方漢人有關系。
那艾族呢?艾族就很特殊了,他們被認為是由來自中國廣西和廣東地區的畬族、疍家人、客家人和黎人所構成,主體為畬裔和客家人,“艾”在畬語中有第一人稱“我”的意思,因為艾族講話時“艾”字不離口,使得毗鄰而居的人們通稱他們為“艾人”。
正在使用艾灸的太原(越南地名)艾人
艾族的母語是畬話下的一支話,但艾族人多通曉廣東話(年輕人則僅通曉越南語,母語保留狀況不樂觀。),艾族與山由族、瑤族一樣,使用漢字書寫艾語,有書面語以及白話口語文字兩種。過去艾族會書寫山歌本、家譜等。但今多數艾族已不再使用漢字,僅道士等神職人員識得。
艾族的漢字文學作品
十九世紀,劉永福帶了大批的軍民從兩廣進入越南北部。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以及清國南方的政治動蕩,讓一群又一群來自兩廣地區的軍民從廣西穿過當時的邊境,這些人是陸路進入越南的。
同時,也有一個批人是走海路進入越南,走海線的艾族則是在約十九世紀末從中國廣東廣西沿海移民進入到當時還是受到清廷管轄的廣寧省河檜,中法戰爭之后,越南成為法國保護國,清廷與法國勘定兩國邊境,大量居住在廣寧省的客家人成為了越南的居民(當時存在部分領土交換情況),1920年代部分艾族再次從廣寧省遷徙,抵達今天的北江省以及太原省。
后來,因為歷史原因,越南北部發生排華事件,大量艾人開始往南越遷徙,并且登記為華族(南方的華族歷史比較悠久,而艾族基本都能看出是北邊來的)、山由族、岱依族等其他民族以求自身安全。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艾族人非常少,因為大部分都改等級其它族群了,根據2019年的調查,艾族只有1600多人。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