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外星人向地球發射了一個智能微觀粒子,其目的就是為了鎖住人類的基礎科學,讓人類的發展停滯。
雖然這一顛覆認知的腦洞只是劉慈欣筆下設置的情節,但因其理論上的可操作性,還是讓人對此產生了一絲恐懼。
更主要的是,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就有人提出,人類科學的發展速度好像逐漸放緩,現在看似層出不窮的先進技術,不過是對之前理論的印證而已。
所以在結合書中的情節和實際的情況,一個讓許多人疑惑不解的問題出現了:人類科學真的已經停滯了嗎?
事實上,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有人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科學發展遠沒有到達瓶頸期,只是不會再出現之前那些各種理論迸發的情景了。
以科學的基礎物理學為例,人類對于物理學的研究已經算是相對透徹了,現在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尋找漏洞和尚未被發現的空白區域。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這一過程的話,那就是先人已經建好了一棟大廈,現在科學家的主要方向就是尋找這座大廈上出現的漏洞,然后將其填補完善,并不需要將大廈推倒重建。
其次,現在物理學家們所研究的內容,已經遠遠脫離了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接觸的層次,大部分普通人對物理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愛因斯坦身上,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出楊振寧對人類做出的貢獻。
甚至在某些方面,物理學已經發展到僅僅是理解一項新研究,就要花費十幾年時間去練習的程度。
比如著名物理學家萊娜·豪 (Lene Hau)。她曾在1999年領導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將一束光的飛行速度降至17米每秒,2001年直接讓一束光停止了運動。
后來她基于這項實驗,深入研究了光和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對量子加密和量子計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如果要向大眾介紹她的研究成果,應該怎么宣傳呢?難道說一位女士暫停了一束光嗎?可能這遠沒有圍繞著愛因斯坦的小故事吸引人。
雖然說生活和現代科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但這并沒有讓人們對現代發明有更清晰的認識,反而是越來越弱化了,普通人的認知早已經遠遠落后于科學的發展。
當然了,有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對。雖然許多人認為科學發展并沒有停滯,但也有許多人認為科學發展已經開始停滯,而這其中不乏身處科研領域的科學家。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薩拜因·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曾表示,現今的物理基礎研究就是一潭死水,一個又一個花費不菲的研究實驗,得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毫無意義的結果或結論。
雖然某些實驗結果可能會成為轟動科學界的大新聞,但科學家們還是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他們根本不知道物理學的方向和希望在哪里。
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危機,但是“危機”一詞并不能很好地描述當前惡劣的形式,因為這個詞看起來太過于樂觀,仿佛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了錯誤究竟出現在哪里,并且試圖對此進行改變,但是其實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所以“危機”一詞無法用于描述當前形勢,只有“停滯”一詞才能夠很好地體現出當下緊迫和嚴峻的狀態。
事實上,薩拜因·霍森菲爾德并沒有危言聳聽,因為許多科學家的想法都是這樣,比如堪比愛因斯坦的科學家楊振寧就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說過:“The party is over”。
他所說的“party”指的就是高能物理的盛宴。高能物理的停滯,意味著基礎物理的停滯,而基礎物理是人類發展的前提,所有的技術發展都離不開它的發展。
但就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基礎物理想要有新的、大的突破,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并不是靠某個天才能夠推動的。要知道即便是牛頓或愛因斯坦這樣,號稱一己之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人,其實也是站在了前人肩膀上進行總結而已。
所以基礎物理想要有新的突破,不但要有大量天才的出現,還要有大批新的規律和定律被發現才行。
但現階段科學發展就像摘桃子,底下的桃子已經被摘得差不多了,如何摘到上面的桃子才是真正困擾人類的難題。
如果人類一直找不到摘上面桃子的“梯子”,那么復活節島上人類的結局,或許就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結局。畢竟從宏觀角度來看,地球就是宇宙這片星辰大海中的復活節島。
不過話說回來,現階段的停滯或放緩其實并不可怕,普通人也并不需要為此擔心,因為目前人類對整個宇宙的認識還遠遠沒有到飽和的程度,還有大片的未知等著人類去探索。
要知道,因為我們對牛頓力學不停地探索,才發現了兩朵烏云的存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正是這兩朵烏云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如果沒有前面兩百年的不懈探索,我們不可能碰到這兩片烏云。所以在那些未知的地方,或許就隱藏著讓人類文明再次質變的關鍵,而我們現在需要做和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