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都會有一句爛大街的臺詞,那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能理解成一個人如果不為自己爭取利益,那么就連天地都不會容忍自己。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多翻閱古籍,就會發現這句古語還有另外一層深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道出了一個人的修行之路。
從這句古語的表面意思上來看,給人一種不擇手段的感覺。但這句古語的內在含義,卻與大家所理解的意思大相徑庭。
目前,關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目前關于這句古語的錯誤理解,反而要比它的真實意思更為流行,不妨留意。
按照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這句古語可以解釋為人性都是自私的,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也應該是一件被人理解的事情。
但凡有一點是非觀念的人,在看到這種論調之后都應該特別不理解,畢竟這種自私的利己思想,絕對會被世人所不容。
雖然自古以來就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但是如此赤裸裸地表達自私自利的行為,卻是自古以來鮮為人見的事情。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喜歡拿這句話當作擋箭牌。認為自己在做錯事的時候,只要將這句話辦出來就可以減輕罪責。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表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內在含義,其實與大家所了解的意思南轅北轍。
雖然從人性黑暗論調去思想,這句古語也確實很有道理。實際上如果大家能夠仔細考慮一下,其實就可以參透這句古語的內在含義。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很好理解,古代學者討論學問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行自身的學問境界。
而現代學者做學問的目的,則是巧言令色的裝飾自己給別人看。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為”乃“修養,修為”的意思。
有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從孔子的這句話演變而來。大概意思是如果生而為人,不修身、不養德那么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當然,關于這句古語的出處,還有一種論調就是“孟子說”。孟子對這句古語的理解非常透徹,并且也說出了其中的深意。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亞圣,以及孔子儒家思想的衣缽之人,他對一些偏離于儒家正統的思想學術,往往都會以非常激烈的態度進行批判。
比如,孟子在批判“楊朱學說”時,認為楊子的“為我”思想,其實是一種唯心主義。
所以孟子在《盡心上》中曰:“揚子取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大意就是揚子以“為我”作為核心思想,將自己的私利凌駕于天下之上,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沒有修為或修養的錯誤。
同時,“不為也”也說出了楊子不修身。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孟子口中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實際上是在堅持修身之道。
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僅“為我”的思想。可以說孟子將這句古語進行了升華,并且將其中的“為”定性為修為、修身、休養。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從,根源上去分析這句古語,可以發現所謂的“為己”,指的是自己修身養性的行為,“為”應該是二聲。
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必然是淡泊名利超然于物外。所以經過認真分析之后,可以發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內涵不僅十分廣博而且還至關重要。
在古代圣賢的心目中,如果一個做學問的人不修身,那么就會被天地所不容。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古人對修身養性的重視。
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但是卻擁有非常濃郁的利己思想,這種人絕對會被世人所不齒。
古代大思想家說出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自私自利,事實上是一種具有利他思想的高尚境界。
一個人只有先修身、養德,才能擁有利他的思想和行為。如果總是以“為我”作為核心思想,那么最終的解決將會非常落敗。
對此你有何評論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