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遼寧省圖書館“冊府菁華”館藏珍貴古籍展開幕,作為遼圖“鎮館之寶”的半部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是其中重要展品,手稿為《聊齋志異》定稿本,系海內孤本,得自蒲松齡后人。
現藏于遼寧省圖書館的《聊齋志異》手稿,以竹紙抄寫,共收237篇,其中206篇為蒲松齡手抄,31篇為他人代抄。蒲松齡后人將手稿本捐贈給國家之后,由于紙質變色、發脆,由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周福成老師傅重新裝裱,以宣紙加襯,并做成今天我們看到的金鑲玉裝的半部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但即使是這樣,現今的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遭遇的卻仍是“半部留存,半部下落不明”的命運……
《聊齋志異》手稿今天能夠讓世人觀瞻、欣賞、保存,帶給我們浪漫主義藝術的遐想,得益于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古籍修復匠人對《聊齋志異》古籍手稿的修復保護。但這不禁讓筆者想起我國文化古籍的現狀。目前,我國古籍善本的存量大概在5000萬冊左右。這些古籍在歷經長年的戰亂離喪、水火相侵、鼠嚙蠹蝕之后,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有或大或小的“病”,需要修一修。而在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古籍處于瀕危狀態,修繕的難度非常之大,因為等待修復的古籍數量實在浩大,修復人員數量和修復速度遠跟不上。
在我們的文化、歷史、學術研究中,常常要學習、閱讀和研究那些被我們稱之為“古老的書”“艱深的書”,這其中主要包括這些古籍善本。這些古籍善本,其中有許多是表達道德智慧、討論修養問題和知識問題的,閱讀、學習和研究這樣的古籍,有助于提高我們的道德生活,更可提升我們的心智能力,在學習中能夠使我們的思考獲得最佳的鍛煉。另外,古籍中所蘊含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智慧和經驗,可以給我們解釋當下許多的問題帶來幫助,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啟示。當代人面臨某些生命的問題、心靈的問題、人生的問題,甚至歷史觀和文化觀的問題,等等,都可以采擷古人的智慧結晶。
令人慶幸的是,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國內古籍普查登記的工作,正在做《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等工作,一些地方提出了“讓中華優秀古籍‘活起來’”的口號。這應是我們對待古籍價值的一個正確的原則和態度。堅持對古籍文化的傳承、學習、發展和創新,挖掘和利用其永久的精神價值,以古籍原有的人文價值照耀我們,讓我們呼吸到它的文化氣息,我們的血液中充滿其文化因子,在文化精神上和歷史智慧上,讓我們國人真正成為這些文化古籍經典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