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是為了什么?所有這些貪婪和欲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歸根結底,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同。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意識到被人所愛,自有一種滿足感,對一個心思纖細與感覺敏銳的人來說,這種滿足感帶給他的幸福,比他或許會期待的那一切可能從被人所愛當中得到的實質利益更為重要。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要獲得內心平靜就必須做到“身體健康、沒有負債、問心無愧”。如果這些條件能夠達到,那么財富的增加會是多余。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蠻橫無理和狂暴的憤怒令人討厭。但是我們欽佩那種高尚和大度的憎恨,它不是按照受害者心中的狂怒,而是根據公正的旁觀者心中的義憤來抑制受害者的憤恨。這種高尚和大度的憎恨不讓自己的言語、舉止超出這種情感所支配的程度。甚至受害者在思想上也不圖謀進行過分的報復,也不想施加過分的懲罰。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個人遭遇到不幸或傷害,會引起悲傷和憤恨的感情。大部分人的這種悲傷和憤恨之情往往過于強烈,但是,也有少數人心中的悲傷和憤恨之情過于低落。我們稱這種過分強烈的憤恨為暴怒,而過分低落的憤恨,則被我們叫做遲鈍、麻木不仁和缺乏感情。每一種感情的合宜性,即旁觀者能夠贊同的強度,必定存在于某種適中程度之內。如果感情過分強烈,或者過分低落,旁觀者就不會加以體諒。如果考察人性中所有的感情,我們將發現:各種感情被人們看做是得體的或不得體的,完全是同他們是否容易對這些感情表示同情成比例的。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對于遭逢不幸的人,我們能夠給予的最殘酷的侮辱,莫過于表現出副藐視他們的悲慘遭遇的樣子。如果我們對于同伴們的喜悅顯得無動于衷,那也只不過是于我們的禮貌有損罷了;但是當他們向我們傾訴痛苦時,如果我們不裝出很嚴肅的樣子,那就是真正嚴重的殘忍了。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這個人總是存在著憐憫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別人幸福時,哪怕他自己實際上一無所得,也會感到高興。這種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絕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即便是最殘忍的惡棍,即便是嚴重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喪失全部同情心。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高興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情緒,哪怕只是一點小事我們都會盡情歡樂。因此,不論何時,只要不因嫉妒而抱有偏見,我們就很樂意同情別人的快樂。但是悲傷是痛苦的,甚至在我們自己面臨不幸時,內心也會本能地抵制和避開它。我們要么努力不抱這種情感,要么一有這種情緒就立即擺脫它。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然而,人們更容易同情由無關緊要的事情帶來的輕微的喜悅。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做到謙遜是得體的;但是,對日常生活的小事,對我們共度良宵的同伴,對我們受到的款待,對過去說過和做過的事情,對談話的細枝末節,對所有那些用來消磨人生的瑣事,卻難得喜形于色。再也沒有什么比在日常發生的事情產生愉快心情更為優雅的,這種心情總是建立在對日常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所有細微趣味的特殊愛好之上。...因此,正是青春-這個歡樂的年華,容易使我們動情。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人,不管被認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顯然還有一些原理,促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使他人的幸福成為他的幸福必備的條件,盡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覺得快樂之外,他從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處。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貪婪和野心兩種目標的不同,僅僅在于它們是否偉大,一個吝嗇鬼對于半便士的追求同一個具有野心的人征服一個王國的意圖一樣狂熱。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失去一條腿同失去一個情人相比,后者通常被認為更為真實悲慘的。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