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但隨著孩子步入青春期、身心不斷發育成長,似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作為初中孩子的父母,你是否想過“孩子喜歡什么樣的父母”這個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喜歡的父母類型歸納如下:
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進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從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選擇和追求,而不是一味地只關心孩子的生活、成績。
想想當年,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偷拆自己的信件,偷聽自己的電話,像特務一樣在后面盯梢。是多么令人憤怒的一件事……
父母不僅是子女的監護人,還是子女的參天大樹,既要尊重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要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導。
一個初二男生自豪地說:“我特別愛我的父母,他們和我的關系不像家長,像是鐵哥們。從小到大,家里有什么事都擺在桌面上,爸爸出差的時候,媽媽就說:‘男子漢,全靠你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感,而且堅強、果斷。”
羅素在《婚姻革命》中說:“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而這種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
弗洛伊德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于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愛,子女就會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則影響子女的發展,甚至會毀掉子女一生的幸福。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贊美自己子女的優點,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弱點,更可怕的是處處拿別人子女的長處去比自己子女的短處。
一位初三男生留言說:“我媽老說我不好,動不動就拿我跟她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等類似的對比,后來我對她說,‘我這不好那不好,你給人家當媽去吧!’”。想要用激將的方式還需恰到好處,不要讓孩子產生反感、自卑心理。
很多父母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比如能否考上重點高中)或孩子的身體狀況等,而忽視了對孩子心理、思想、個性等關心不夠。很多學生憤憤不平地留言說:“我父母哪是關心我呀!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分!一回家就知道問兩句話:作業寫了嗎?考了多少分?除此之外他們都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對子女的了解僅限于表面的東西。要真正關心孩子的世界。
好家長的第一條標準就是讓孩子喜歡,別以為孩子喜歡家長的標準是“不管我們”“讓我隨便吃零食”“容忍我們賴床”……心智成熟的孩子,他們的好家長標準不會這樣淺顯。一個令孩子喜歡且敬愛的家長所擁有的以上特質,您是否都做到且做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