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圖書解讀稿全文 水木君說: 晚上好,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作者:張德芬 點擊下方音頻,放下手機 聽水木君為你解讀這本書 ▼ 點擊音頻,邊聽邊讀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與父母、愛人、朋友、同事的相處上,卻常常忽視了與自己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缺失了自己與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 作家張德芬在她的《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本書里提到,“真正讓我們受苦的永遠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我們的念頭和情緒。”正如她曾在自己的另一本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里向讀者所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是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關(guān)系,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而生活里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對待外界人、事、物的態(tài)度。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是一本“關(guān)系藍圖”,更是一本生活實用手冊。讓我們帶著各自生活里的困惑、疑慮與迷茫,去尋找人生的答案,從而獲得與父母、孩子、愛人、同事朋友相處的智慧。 ⒈ 想幸福,要能斷、舍、離 張德芬說,在生活中,每天檢視那些來到你生命中的人、事、物,尤其那些自己不喜歡的,然后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它們?我想經(jīng)歷什么?學會什么?放下什么?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想要幸福,必須做到這三步:斷、舍、離。 所謂的斷,就是停止負面思考模式。 忙碌的你,可能會忽略掉一個聲音,那是被父母和環(huán)境從小“編”進你的大腦、一直存在著的一種觀念,它無形中支配著你的外在行為。 它會讓你不斷去和人比較,并告訴你,你有多差勁,你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等等。 張德芬在書里告訴我們,要有意識培養(yǎng)自己“斷”的能力,學會去“觀”,即觀察,且不斷地觀察,看到自己所處的思想囚籠,這便是極大的進步。這是戒斷那些不幸福的念頭所能采取的最好方法。 當我們做到“斷”以后,便要懂得“舍”,即順自己的心,割舍既有。 當年,張德芬還是知名電視臺新聞記者和主播時,為了去美國大學讀碩士,毅然決然辭去了這份非常難得的工作。畢業(yè)后,她去了新加坡工作,在一家國際大公司,從合約制小職員升到部門經(jīng)理的位置,卻因非常不適應(yīng)那份工作,最后選擇了離職。舉家回到北京后,她選擇當起家庭主婦,有了時間和精力投身到自己感興趣的靈性成長課題,最終成就了自己一本又一本暢銷書的誕生。 所以,人生要懂得勇敢去“舍棄”你既有的東西,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去做你真正想做的而又喜歡做的事情,做回自己,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活出自我的精彩。 最后,就是要學會“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生活中,不是占有越多,就會越幸福。 張德芬在靈修的過程中,曾信奉“多就是好”的念頭,到處拜訪上師,閱讀書籍,收集法門,學到最后,自己都累了,倦了。最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外力并不能給自己帶來想要的自在和快樂。 當張德芬意識到這一點后,不再去一味追尋和欲求,而是學會了放下,讓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與大自然和寵物相處,開始享受當下生活的簡單、單純。 臺灣半導(dǎo)體之父就曾說,人生要留白,不要讓福氣被自己一個人享用盡,不要貪心什么都要、什么都抓,留些空白給別人去享受一些福氣是好的。 可見,名利也好,金錢、事物、財富也罷,往往占有越多,欲求就越大,反而活得太累,變得不快樂,會成為通向幸福的阻礙。 因此,人生需要斷掉“多就是好”的念頭,適當給自己人生留白,從忙碌中抽身出來,享受當下的閑暇,自然會獲得“當下無事”的自在與幸福。 ⒉ 試著和父母離婚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生活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而與父母的關(guān)系,是人生逃不開的課題,它影響著一個人的工作、交友、戀愛等各個方面。 然而,在這種親密關(guān)系里,存在著兩種不良的父母關(guān)系:一是疏離;二是牽纏。 疏離是指父母對子女冷漠,甚至在身體上、情緒上或語言上暴力對待子女,容易讓子女長大后產(chǎn)生冷漠、忽視甚至怨恨的報復(fù)心理。 而牽纏是指父母過度關(guān)心保護子女,喜歡操控子女,當子女長大后想擺脫他們的掌控時,他們常會用生病、哭泣等苦肉計,或切斷金錢援助、斷絕關(guān)系等威脅手段來讓子女屈服。 作為深陷此種關(guān)系的子女,該如何修復(fù)自己與父母的這種不良關(guān)系呢? 針對疏離關(guān)系,張德芬給出的意見是,要放下對父母的怨恨和期待,學會接納和原諒。當自己在心智成熟的狀態(tài)下,只要放下心中怨懟,以一個大人的方式與父母互動,關(guān)系就會隨之有所改善。 其實,對我們來說,最難的是放下心中的怨恨。 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押了27年,備受凌辱。在他出獄后就職總統(tǒng)那天,他對虐待過他的三位看守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jīng)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獄中。” 所以,怨恨等于監(jiān)獄,我們不要將自己關(guān)在那里面。
而針對牽纏這類不良關(guān)系時,我們一定要堅強、獨立、不再受父母的管束,不再以他們的喜好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更形象一點的表達就是一定要與父母“離婚”,或“斷奶”。
張德芬以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方面要對父母非常關(guān)心,噓寒問暖;另一方面要有強硬的態(tài)度,堅持讓父母不要管自己的事情,給自己自由。
如果父母以斷絕關(guān)系要挾你,你要堅決告訴他們:“斷就斷!”并且暫時不要有聯(lián)系,等過一段時間,再若無其事打電話給他們,他們的氣焰也就弱了。
要是父母以苦肉計的方式,企圖利用你心中的罪疚感和羞愧感來征服你,你就一定要明白,父母是成年人,他們得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如果他們的不開心和痛苦是你無法改變的,你要“允許”他們不開心,給他們不開心的自由。
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好的一種是“智慧奉養(yǎng)”,而最差的是“愚孝”。
所以,如果你能獨立起來,自立門戶,暫時不需要跟他們聯(lián)絡(luò),讓他們感受到你已長大成熟,且態(tài)度強硬沒得商量時,他們就能學會“尊重孩子”這門課程,從而轉(zhuǎn)變態(tài)度,最終選擇支持你、關(guān)心你,不再過度干預(yù)你的生活。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因父母的痛苦、不開心而深感愧疚、自責,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我們深陷其中,其結(jié)果是不但絲毫幫不了他們,還賠上了自己的幸福。
此時,不如放下要讓父母開心這件事,讓自己快樂起來,將自己開心、愉悅、滿足的正面能量散播出去,滲透到與父母的關(guān)系中,從而達到能量共振的效果。
其實不只是和父母,在與愛人、公婆、孩子、同事朋友的任何一段關(guān)系里,我們都應(yīng)該不斷提醒自己:“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不再強迫自己去滿足對方的期望、取悅對方,試著把枷鎖丟掉,做回自己、無條件愛自己和接納自己,才能真正獲得幸福、自由。
⒊
要忍心讓你愛的人受苦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鐵不煉不成鋼”,而張德芬也同樣認為,痛苦是成長的最佳燃料,一個人的最大成長來自于在受苦中。
就像茶葉蛋,破殼越多就越入味。同樣,對人生而言,經(jīng)歷越豐富、挫折越多,愈有味道。
不過,是否真的能在痛苦成長,還取決于一個人對待受苦的態(tài)度。
我們應(yīng)該把苦難的過程看作是上天為自己精心安排的培訓,保持信心和希望,并有意識培養(yǎng)接受自己內(nèi)在負面情緒的能力,比如多看看書,多和有生活智慧、對你關(guān)心的友人交談,幫助自己較快走出痛苦。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接受自己受苦,卻無法忍心看著親人、愛人受苦。于是,我們常常為愛的人盡量掃除障礙。
一些強勢的家長害怕孩子長大后走彎路,為孩子設(shè)計了一條他們認為對的人生之路,最后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沒有主張。
有的家長家教太嚴,隨意操控孩子,讓孩子要特別守規(guī)矩,必須按照他們要求的方式說話、做事、呼吸,導(dǎo)致孩子從小膽小、缺乏創(chuàng)造力,導(dǎo)致孩子長大后出現(xiàn)叛逆,甚至中年以后覺得自己受夠了,要去過自己的生活,放棄已成功的職業(yè)或事業(yè)、背棄自己的婚姻。
還有的家長沿襲上一輩的教育觀念,不懂得學習成長,基于自己的是非對錯要求“孩子要聽話,聽大人的就沒錯”,導(dǎo)致孩子要么叛逆,要么凡事聽父母的,沒有主見,長大后不懂得為自己劃定界限,不會說“不”,不斷地遭受到別人的侵犯。
比如,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后,家長們通常會說:“再幫你買一個更好的”。殊不知,這樣只會錯失孩子的挫折教育。
正確地做法應(yīng)該是告訴孩子,玩具是會壞的,而所有東西都有毀壞的一天,當東西壞了后,自己可以傷心難過,但要認命接受這個事實。教會孩子與舊的東西好好說再見,當內(nèi)心真正放手后,就可以享受新的東西。
正如蝴蝶想要從蛹里幻化出來,就必須忍受掙扎的痛苦過程,好讓身體里的液體壓進翅膀,從而擁有展翅飛翔的能力。要是你好心將蛹剪破,提前取出蝴蝶,它的翅膀是張不開的,最后等待它的只會死亡。
其實,不忍心看到愛的人受苦,不單純是因為愛,還因為自身的脆弱讓自己無法忍受內(nèi)心的揪心擔憂、心疼帶來的情緒沖擊。
此時,我們應(yīng)該接受自己內(nèi)在的情緒波動,忍耐著,帶著最大的愛意,陪在愛的人身邊,給他們最大的鼓勵,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沖破人生障礙和困境,獲得生活的成長與智慧。
⒋
期待其實是一種負面的能量
婚姻中,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發(fā)泄形式是抱怨,比如抱怨對方不夠體貼關(guān)心自己、沒有抽一定時間陪伴自己、對家庭不負責等等。這一切,都源自于自己對一個人的期待。
心理學大師克里斯多福·孟認為,期待是一種負面的能量,它只會帶來失望,對任何事情有期望都會讓你受苦。
大師說,關(guān)系的兩大殺手,頭號就是期望。如果得不到,就會失望傷心、難過;其次就是“要對”。即兩人之間總要分出個誰對誰錯,可誰都不想成為錯的一方,兩人都要對,結(jié)果就難免兩敗俱傷。
這恰好印證了一個事實:如果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所以,張德芬建議我們,談戀愛之前,就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因為婚后想要改變一個人是極其困難的,不妨婚前就選擇自己比較能接受的那種性格的人,而且通過較長時間的試婚觀察,看看對方的生活習慣你是否能夠接受。
另外,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期待,要在一段親密關(guān)系里,持有“希望”,而不是持有“期待”,因為在希望里,即使對方?jīng)]做到,自己也還好,日子也會好過些;而在期待中,一旦想要的結(jié)果未達成,就會產(chǎn)生抱怨、憤怒等不良的情緒。
很多時候,讓我們真正不開心的,不是那個人或那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無法招架由此產(chǎn)生的某種負面情緒。
比如愛人的出軌,傷害你的是內(nèi)心激起的被背叛的感受,或者以后不知道一個人該怎么辦的恐懼和無助;對方說的話讓你生氣,是因為這勾起了你內(nèi)心被貶低、無價值或被誤解的痛苦感受。
再比如當《天龍八部》里的王語嫣喜歡上段譽后,當她聽見表哥要去應(yīng)征大燕帝國的駙馬時,內(nèi)心真誠希望表哥能成功。這要是在以前,王語嫣一定會傷心落淚,甚至會經(jīng)受不住打擊而暈過去。
你看,內(nèi)心的想法不同,一件事對自己產(chǎn)生的感受和反應(yīng)截然不同。
所以,外在世界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我們應(yīng)該多向內(nèi)看,而不是總把眼光向外,總是去想著應(yīng)付事情或應(yīng)對人。
張德芬在書里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的關(guān)系,其實就是你和自己的關(guān)系。把自己修好了,一切都會變好。
當我們無論單身與否,生活里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都能活得自在、美麗、寬容、有見識、熱愛生活,就不會有什么能真正傷害到自己。
正如有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善待自己,給自己一個笑臉,讓陽光、快樂走進你敞開的心靈。
我們生活在充滿競爭、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里,糾葛在各種關(guān)系織成的大網(wǎng)里,逃不開,也躲不過去,這些迫使我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家庭角色,讓我們身心疲憊,忘記了回觀自己的內(nèi)心,迷失了自我。
而張德芬的《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本書,正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生活啟示和心靈智慧,讓我們明白了: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一切酸甜苦辣都得我們自己去經(jīng)歷,別人無法替代,永遠不要把其他人當作你人生的救命稻草,因為真正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要知道,一切關(guān)系帶來的感受,痛苦也好,快樂也罷,均是源自于自己對待人、事、物的看法和觀念。如果你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即使再美好的東西來到你面前,也無法給你帶來快樂。
假如你對身邊人或生活感到失望,就試著自己去找樂子,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比如學瑜伽、閱讀寫作、旅游、插花或做手工藝品等,不要把整個心力放在某個人或某件事情上。
當你自得其樂、活得開心自在滿足時,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里,有了與之前不一樣的欣賞、尊重和肯定,隨之而來的是關(guān)系的和諧、自在和舒服,這是你任勞任怨、不計代價犧牲自己也換不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所以,讓我們像張德芬說的那樣,去做別人生命中的加號吧。“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
有句話叫作“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就讓我們盡情綻放在屬于自己的年華里,等待清風徐來,蝴蝶翩躚起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