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圖書解讀稿全文 水木君說: 晚上好,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作者:佐佐木典士 點擊下方音頻,放下手機 聽水木君為你解讀這本書 ▼ 點擊音頻,邊聽邊讀 我們奮斗的原動力,是對幸福的追求。 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 泰勒·德頓在《搏擊俱樂部》中說:“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就連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也跟你毫無關系”。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將自己擁有多少財富,作為成功或者幸福的標準,就這樣,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卻不知道這條路沒有盡頭。 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們的房子那么貴,請不要用它來堆沒用的東西”。在消費盛行的今天,我們需要對自我進行清晰的定位,將自己擁有的物品進行整理和歸納,從而找到自己幸福的標準。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的作者佐佐木典士,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同時也是一名非常純粹的極簡主義者。 他在35歲從自己居住了10年的房子中搬了出來,并決定極簡的生活,兩年前,他和同伴一起開設了一個倡導極簡主義的網站,在日本獲得了大量關注。因為扔掉了“向錢看”的普世價值,他過上了充實而幸福的生活。他說:“減物后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幸福的真諦”。 這本《我決定簡單地生活》是作者的經驗歸納總結,兼具了哲學思考和實踐方法論,是極簡主義者的“行動指南”和“武功秘籍”。書中介紹了極簡主義者的定義,總結了成功減物的具體觀念與技巧,以及減物之后對人產生的影響。 如果你也想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可以和我們一起,閱讀這本書。 ⒈ 極簡生活的本質:一個人物質生活與內心世界的平衡 什么是極簡生活? 每每提到這個概念,大家都會想到喬布斯,在他的屋里,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tiffany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喬布斯傳》里說,喬布斯生前擁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貴的音響設備。 沒有雜物,沒有雜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 蘋果簡約時尚的產品風格和企業文化,和喬布斯的極簡主義理念是分不開的。 Facebook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身價早已逾300億美金,卻從來都只穿灰色T恤和牛仔褲。對此,他這樣解釋:“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超過十億的人在等著我服務,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總是盡量簡單一些,少做選擇”。 人們提到極簡生活,往往會聯想到“空無一物的房間,極其少量的用品”。甚至,有的人說:“極簡主義者就是一群苦行曾,他們是為了一種形式,而體驗生活中沒有物質的感覺”。 顯然不是。 佐佐木典士在《我決定簡單地生活》中,給了我們這樣的定義:“極簡主義者是清楚什么是必要東西的人,舍棄物品后,我不再跟別人比較,專注于為自己而活,內心充滿快樂。” 首先,極簡主義者是一群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東西的人。不是將物質一味地排除在外,而是將物質是否滿足自己所需有清楚的劃定。 其次,極簡主義者有一個“斷舍離”的過程。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創造出“斷舍離”概念的山下英子,這名日本雜物管理專家,將“斷舍離”的概念變成一種風靡全球的生活方式。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舍棄多余沒用的東西;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在山下英子看來,“斷舍離”不是讓誰去過“勒緊褲腰帶”的窮苦日子,而是讓物品發揮最大的價值,卸下無端消耗自己人生的包袱。 山下英子說:“斷舍離講的并不是讓人們沒有物質的生活,而是一個華去而普存的過程,讓這些物質跟你的生活生命平衡,達到外在與內心的和諧”。 再次,極簡主義者將個人物品減到最低的目的,是為了重要的事物減少其他事物的行為。 作者佐佐木典士原來的房間里,書籍堆滿了地板,照相的設備等物品占滿了房間,房間無處落腳,更無法清掃。自從他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后,現在每天只用很短的時間,便可以把家里打掃干凈,去除雜物之后,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定義人人渴望的“幸福”。 他說:“我的東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幸福,和擁有物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系,它是一種自知,更是一種習慣。 ⒉ 極簡生活的做法:舍棄是一門技術 有一個朋友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后,立志加入“極簡生活”的大軍,對自己的家進行了大清理,扔掉了整整一車東西,但是,一個月之后,她發現家里的東西又多了起來,她總結到:“斷舍離就是扔掉一批自認為沒有用處的東西,之后,又買了更多沒有用的東西”。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 比如,女生的衣柜里總放著一些“總以為哪天會派上用場”的衣服,一直放在那里沒有扔掉,總想著某天會穿上它,實際上它從未露過臉。 舍棄是一門技術。 首先,舍棄需要行動起來,需要很強的實踐性。有的人總是想著“哪天心情好了,再好好收拾”,然而,家里堆滿了物品,自己還沒迎來“整理日”。 所以,作者建議,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并不是你靜下心之后才能開始舍棄,而是舍棄了之后才能夠靜下心。如果要等“哪天有空了再扔”,“那一天”就永遠不會來到。 其次,明確該扔掉哪些東西。作者在書中列舉了55項終極舍棄法則。比如扔掉留著備用的東西——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那么一定要扔掉一個。 同樣,我們也應該消化掉家里的存貨。比如打折時買的手紙,促銷買的洗衣液等等。家里不需要有庫存,街邊的便利店和商店倉庫才是庫存,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就是了。 還有,扔掉逛街時商家送的小禮品、積攢的購物袋等等,這類雜七雜八的贈品其實大多數排不上用場。 比如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因為虛榮心而買回來的東西。比如顯示瀟灑帥氣而買的名牌手表和名牌鋼筆,為了偶爾能發一次朋友圈而買的專業戶外裝備等等。 比如一年不用的東西,也請扔掉。一年沒用也不影響生活,那就說明其實你并不需要它們,估計明年你也依舊派不上用場。再比如,落了灰的東西——既然落了灰,看來也是不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扔掉。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也許會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確實難以下定決心的東西。你可以把無法舍棄的東西暫時先拿出來,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和它的關系。如果之后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多半也就可以決定扔掉。 如果某個東西承載著美好的回憶,可以干脆將這些東西拍個照,然后把照片保留,東西本身可以扔掉。 如果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復思考了5次,那就應該果斷扔掉。因為它已經開始牽扯你的精力,還會讓你糾結其他東西,帶來連鎖反應。 有些值錢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代賣網站。一來是可以收回金錢,二來是在拍照、填表、注冊的過程中,也能夠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錯誤。 在完成扔掉的過程中,你還要檢查一下家里的角落,盡量把角落清空。 不要試圖在角落放一個柜子或者架子之類的東西——收納空間并不是越多越好。增加收納空間只會讓東西越來越多,最后永遠裝不滿;與其這樣,還不如干脆不要收納空間。 此外,減物原則還有個王道,即“買一件新物,扔掉一件舊物”,也稱為“one in one out”法則。 以衣服為例,先決定好自己所需衣服的數量,想買新衣服的時候,必須扔掉一件舊衣服,這樣就可以維持固定的衣服數量。當然,我們是要扔掉同一種類的物品,不可以丟一塊橡皮,而添置一套衣服。 這個原則被日本很多主婦奉為生活整理的重要法則,以維持生活中的數量,達到簡單整潔的標準。 ⒊ 極簡生活的好處:學會感受幸福 作者佐佐木典士丟掉東西之后,他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比如擁有了更多的時間。 他省去了購物的時間,省去了關注垃圾信息的時間,省去了翻找東西的時間,連打包搬家都達到了“說走就走”的境界。與此同時,他擁有了充裕的時間去放空,去思考自己人生。操心的東西變少了,生活效率變高了,個人精力也多了,他可以隨時隨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變成行動派。 比如不再與他人比較,不再害怕他人的眼光。 作者說,他的內心感受變得更加寧靜,因為不用去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也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是能夠更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也更珍惜身邊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內心的寧靜,最終會帶來身體的長久健康。 這點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尤其是對于二孩家庭,孩子的衣物玩具總是將家里添得滿滿當當,而且小孩的東西更新速度極快,家里空間有限,只能是控制數量。孩子同一季節的衣物不超過四套,供每天清洗更換即可。這樣一來,還省去了給孩子不斷選購衣服,搭配衣服的時間。 很多朋友說,孩子的衣服很多還沒來得及穿,就變小了。以前,我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孩子的衣服標簽還沒拆,就已經無法穿。自從我規定了孩子的衣物數量之后,這種情況便沒有出現過,而無法穿的衣服,有的扔掉,有的送人,有的捐贈,統統處理掉。 因為運用了極簡生活中的幾點原則,提高了生活的效率,而且更加環保。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極簡主義者是自己設置了一個安全網,不再羨慕別人擁有豐富的物質,因為我們內心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提高了專注度,更加忠于自己。 喬布斯曾說:“決定不做什么和決定做什么同樣重要”。舉個例子,我們在考學過程中,有的同學購買了很多參考書,但分數并不理想,有的同學只購買了一兩套,卻成績斐然。原因在于,參考書的太多就會占有更多的精力,提高成績的訣竅是掌握考點。你需要做的是將一兩套參考書的考點學透。 同樣,我們家居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里擁有的東西越多,越需要我們去精心打理照顧。電視機、洗衣機、桌上的物品,都需要擦洗,要占用我們的時間。如果我們只留下自己所需,便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上。 比如丟掉“過去”,學會享受當下。我們很多人在雙十一會囤積很多東西,但待要使用的時候,卻發現有的已經過了保質期。 作者在丟棄了為了未來儲備的東西,以及過去充分發揮功能的物品之后,他的腦海中,就只剩下了“現在”。因為東西少,便更懂得感恩目前擁有的所有,擁有了更好的心態。 雖然我們現在包容各種生活形態,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仍然存在一種普世的生活“幸福范本”,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稱心的愛人,有一對可愛的孩子。仿佛只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會收獲幸福人生。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幸福與自我感知有關,而不是由同一的標準來制定的。我們要根據自我所需,制定屬于自我的幸福標準。 作者認為,我們不是要“變”得幸福,而是“感受”幸福。 扔掉那些消耗自己精力的物件,讓自己的住所和生活變得簡單。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珍惜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再盲目的比較,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我沒有多余雜物,但擁有充裕的時間。每天都能享受生活,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便覺得滿足。我不再與他人比較,自然不會感到自卑。 我也不在意他人眼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變得更加專注,可以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放棄高傲的自尊心,也不再覺得丟臉,可以提起勇氣達成夢想,甚至出書。更棒的是,我學會活在當下,不再被過去束縛,也不對未來感到憂慮。” 這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態度。當簡單的生活方式注入我們的血液,我們感知幸福便成為了一種習慣,即使有再多的聲音告訴我們不夠優秀,我們應該更努力,永遠都要更好。 其實,只要我們能夠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和節奏,就能長成健康的大樹,擁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