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君說:
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什么?有人作出這樣的回答:父母對于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于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⒈
前兩天看到一篇“媽媽因為干預孩子填報志愿,導致孩子沒有大學可以上的”反省文,很震驚。
文章說,孩子是重點高中“尖子班”的學生,成績優異,一直居于全班前三。
高考成績出來之后,孩子填的是南京大學。
但這位學醫的母親固執地認為學醫才是最好的出路,兒子必須報中國醫科大學。
所以,無視兒子的強烈反對,執意將兒子的志愿改成了中國醫科大學。
當高考分數線出來,母親傻眼了。
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比孩子的分數低了3分,但被母親改掉了,而上醫科大的分數又不夠!
更無奈的是,“非中國醫科大不讀”的母親,只給孩子填了一個志愿,且不同意調劑。
最后的結果是,盡管孩子考了高分,卻不得不接受高分落榜,重新復讀一年的現實。
新聞一出,很多人責怪這位母親的獨斷專行給孩子的未來添了堵,但我想說的是親子關系之中的“界限感”。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旗號,強行干涉孩子的一切,雖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讓雙方苦不堪言,甚至兩敗俱傷。
之前還有這樣的新聞:
媽媽因給女兒填錯了志愿,覺得對不起女兒,整天憂心忡忡,悶悶不樂,難以接受現實,居然選擇了自殺。
對于女孩來說,比起失去媽媽的疼痛,志愿填錯根本不值一提,發生這樣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
試想這位媽媽要是分清自己和子女之間的界限,孩子填寫志愿是孩子的事,媽媽可以建議和指導,但請不要多過干涉或者包辦,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干涉,給孩子留下的重創絕不亞于暴力。
⒉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這樣的一幕:
龍應臺帶著兒子和親朋好友去看海,期間,龍應臺想去上廁所,就問了身邊的兒子:
“要不要上廁所?”
已是21歲大小伙子的兒子覺得特沒面子:“媽,我這么大的人了要不要上廁所還需要你告訴我……”
原本以為,兒子只是隨口說說,但在龍應臺回來之后,兒子不依不饒:“你為什么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是怕我尿褲子么?”
一件小事,龍應臺不解為什么兒子會糾纏到底,直到收到兒子的一封信,信中寫道:
媽媽,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龍應臺才得知兒子的不滿,全因自己“管的太寬”。
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言語:
父母對孩子說:我為你操碎了心,你翅膀硬了,大人說話都不聽了……
孩子對父母說:煩死了都,怎么什么都要管……
周國平先生說過,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這些父母和龍應臺一樣,讓自己痛苦、讓子女不快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孩子當成“別人”,和孩子之間沒有“界線感”。
⒊
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什么?
有人作出這樣的回答:
父母對于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于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可父母,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
《小別離》中,董文潔就是一個不分界線的父母,女兒考什么高中、上什么輔導班、什么時候做作業、和什么人交朋友,她都要插手,甚至偷看女兒的日記,亂翻女兒的東西。
像董文潔這樣的父母數不勝數,一項調查顯示:4898人中,有80.2%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被父母嚴重干涉。
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這樣說:
“干嘛要關門,是不是又背著我打游戲?”“學跳舞有什么用,好好學好文化課”“聽媽媽的,就買這件紅色的……”
孩子長大了,他們又這樣說:
“報這個專業好!好找工作”“瞎折騰什么,創什么業,好好當你的公務員”“30歲了,還沒有對象,趕明給我相親去……”
他們沒有邊界地干涉孩子的一切,讓親子關系矛盾不斷,并且執著地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聽我的準沒錯;
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我的;
我是你媽媽,為什么不能知道你的一切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間的矛盾。
⒋
父母對子女橫加干涉,孩子在缺乏尊重下成長,影響不僅是孩子的童年,甚至是孩子的一生。
還記得曾轟動一時的朱雨辰事件么?
“我的同事和我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僅僅看過2期節目,朱雨辰媽媽的話,就讓密不透風的壓抑感撲面而來。
雖已年邁71歲,還會無微不至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湯;能背著一口鍋,跟隨劇組,不辭辛勞為兒子做飯……
不僅僅生活上“體貼入微”,更是干涉兒子的工作、社交、甚至情感。
這樣密不透風的愛,朱雨辰在節目中,是這樣說的:“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馬上40歲了的他,因為媽媽干涉他的感情,至今孑然一身,演藝事業也是不溫不火。
媽媽對孩子的無微不至,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幸福,卻不想讓孩子在幸福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王梓恒在《家庭關系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的一文中這樣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這,也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⒌
作家小霍丁·卡特說過:“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根”就是讓孩子有著根植于內心的素養,而“翅膀”就是和孩子保持界限,對孩子放手,給予孩子做自己的勇氣,支持他們的每一次決定。
“兒孫自有兒孫?!?,孩子是因為你來,卻不是為了你來,父母希望孩子人生幸福,快樂成長,不妨做到:
不打聽孩子的“秘密”。
尊重孩子的小世界,對孩子足夠的信任,不翻閱孩子的日記,不私拆孩子的信件。
懂得和孩子平等相處。
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與兒女之間不是一種隸屬或絕對服從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關系。
永遠保持孩子的獨立。
孩子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找什么樣的人結婚,完全是孩子的自由,父母請不要橫加干涉。
這世上,最好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最偉大的親情是一種適時的放手,最好的親子關系就是保持界限。
作者/才華水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