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朗讀音頻
有人說:
“把放縱當成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教育路上,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那些優秀孩子背后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01 -
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覺性。
旁人是無法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在教育路上,家長永遠別單純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陪孩子走過關鍵10年》一書中,作者錢兒媽曾分享了朋友的故事。
她的朋友是一位很有名的導演,他和妻子兩人一起拼事業,將孩子交給阿姨,以為孩子會自覺地慢慢長大,后來他們越來越有錢,給孩子買最好的一切,因此他們都以為自己是很合格的父母。
可是有天他的妻子突然發現,孩子的習慣和阿姨一模一樣,吃完的骨頭渣吐在地上,瞇著眼看電視。
不僅是生活習慣,而且學習也有問題,在學校不合群,很敏感,性格內向,而且他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
那一刻才發現,原來這些年荒廢了孩子的教育。
于是她辭職在家全心陪伴孩子,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幫孩子一點點改正。
最終她停掉工作,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孩子終于脫胎換骨了,如今他喜歡古典鋼琴,并屢次獲得國際大獎,學習成績也非常不錯,考入了很棒的一所私立高中。
其實,本可以不用這樣的,可是因為曾經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太多,孩子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只能用更多的時間去彌補,去慢慢引導孩子。
家長一定要明白: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是最難實現的愿望。
99%的孩子是需要家長教育的!
什么事動不動就“我回家問問孩子喜歡不,上不上、學不學都'尊重’孩子的意見”。
那孩子要是不喜歡,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學了?那才是真正地害了孩子。
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從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后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在養成自律自覺的前期,靠得就是父母監督。
只有父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教育、約束孩子,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因為孩子就像一棵小樹,父母自始至終不斷引導,他就會筆直地長,中間有問題都好修建,可如果一旦偷懶,指望孩子自覺,他就會長歪,此時再去修剪,就太難了。
所以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我們在孩子身上偷的懶,貪圖的享受,總有一天,是要還的。
孩子就有多優秀
莫言曾經說過:
“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他出生在湖南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從小就鼓勵他們兄弟倆讀書。
在農村,大多數青年勞壯力都會選擇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何江家里雖然很窮,但是為了不讓孩子們成為“留守兒童”,父母沒有外出打工,而是守著土坯房陪伴在兩個孩子身邊。
父母每天不管干活有多累,都會堅持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的睡前故事,鼓勵孩子好好學習。
母親也經常陪著兩個孩子一起學習,她要求兩個兒子把課堂知識講給自己聽,遇到不懂的還會和兩個孩子討論。
父親還立下規矩,每天都要堅持閱讀。
何江說,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滋潤,他才能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
否則,他現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樣,就是一個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從來都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來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刻畫進孩子的血肉里的。
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比起父母的文化水平,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父母對文化的認知,比起父母的職業和地位,孩子更加重視的是你是否是稱職的父母。
每一個自律的假期
教育孩子,有原則的控制,是比無原則的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盲目的放養教育,對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學習力,不愿意精進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來說,最輕松。
但想要養出一個三觀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對孩子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高質量的陪伴的。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暑假正是父母為孩子培養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父母用心教育,孩子才能優秀,以下6個學習上的好習慣,建議家長督促孩子假期必須養成:
1、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
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2、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老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
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復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地影響了學習效果。
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并且盡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3、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
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
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4、練后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后,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采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么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么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5、復習歸納的習慣
復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
復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使孩子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后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每天盡量把當天學習的東西都復習一遍,對記憶性知識的復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復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
6.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假期要把上學期經常弄錯的地方或者有疑問的題目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
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肯定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這個過程一定是循序漸進的,假期建議家長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復查;
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
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游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戲機了,可是,一走近游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
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 04 -
“這個世界上除了家里人,沒有人會縱容你,不會因為你可憐,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就遷就你。 這個世界很殘酷,你必須有真本事,不然誰也幫不了你。”
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弱肉強食的社會里,更多時候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強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