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除了聞名遐邇的古蜀國文化、三國文化、川劇,還有著名的四川茶文化、四川方言文化等。中國是茶的故鄉,底蘊豐富的茶文化一脈相承,淵源流長。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巴蜀大地將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演變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四川茶文化。
▌茶館文化:是文化也是生活
在四川,無論你走到哪里,只要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你肯定能找到茶館。茶館在四川,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
巴蜀是我國最古老的產茶勝地之一。川人飲茶之風,名聞全國——“四川茶館甲天下”。自古以來,川人便保留了喜好飲茶的習慣。有諺語說:四川盆地“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四川茶館奇多,以成都為最。茶館有大有小,大到上千個座位,小到有三、五張桌。
成都有兩多:一是茶館多,二是廁所多。過去幾乎成都的每條街道上都有一、兩家茶館兒,而茶館附近又必須配備廁所。茶館是消閑之所,也是社交之地,朋友聚會、了解行情、洽談生意多喜歡在此進行。四川人進茶館,不僅為飲茶,更是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己的新聞告訴別人,又從他人那里獲得更多的新聞與信息。川茶館的第一功能是“擺龍門陣”,一個大茶館便是個小社會,一進茶館皆是談友,大事小事都能說個天方地圓。人們把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在這里嘮叨,也把一些不快在這里浸泡,在漸漸淡掉的茶水中,心情也漸漸地舒暢起來,這大概也是很多川人愛呆在茶館的原因之一。
四川茶館的習俗也甚多:茶葉叫做“葉子”。茶碗中茶葉多稱作“飽”,反之則為“嗇”。飲茶叫作“吃茶”。把開水第一次沖進茶碗叫“發葉子”,再向茶碗內沖水則叫“摻茶”。如是討茶喝,因是別人喝過的茶,故稱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飲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稱為“茶母子”。
四川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打圍鼓”。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
現今,許多成都茶館兒和高中檔茶樓就是沿府南河分布的。可見四川茶館文化在高速經濟發展中并未沉淪,相反逐漸成為高尚消費的主流,并增加了打麻將、打牌、下棋、讀書看報、賞花賽鳥等,但它作為民間傳統社交活動場地的功能始終沒變。
▌茶人匠心:蓋碗茶的藝術
四川茶館里最常見的便是“蓋碗茶”,這也是成都最先發明的特色飲茶形式。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發展,后世就遍及于整個南方。
川人飲蓋碗茶一般說來,有五道程序:一是凈具;二是置茶;三是沏茶;四是聞香;五是品飲。
至于四川茶藝,主要還是體現在摻茶技巧上。茶藝師的斟茶技巧,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與碗口平齊的,碗外也無一滴水珠。去茶館喝茶常能見到茶倌的這種表演,各種摻茶的姿勢還有各種好聽的名字,“蘇秦背劍”,“雙龍戲珠”,“魚躍龍門”等。在茶博士摻茶完畢后,茶客應該在桌上用手指點叩兩下,以表示謝意。假如茶客有事臨時要走,但辦完事后還會回來喝茶的話,都要在走時將碗蓋或杯蓋翻起放在椅子上,以示不要收茶。此等規矩至今也仍然如此。
▌四川禪茶文化:正清和雅之道
什么是禪茶?禪茶無外乎燒水、沖茶、品飲,禪茶文化即通過吃茶的全過程而體悟禪法。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凈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
禪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它很好地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精髓與茶的高貴品行,具有“正清和雅”的鮮明文化特征。這些文化特質使禪茶具有一種不同于哲學和倫理學的社會化育功能,它注重“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文化內涵,注重兼容并蓄,雅俗同歸的精神境界,文化本身在凝集人心、化解矛盾、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中更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四川成都,大慈寺非常有名。而大慈寺最有名的便是禪茶。據說,大慈寺禪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禪借茶道顯,茶倚禪生香。2017中國·成都秋季國際茶業博覽會將于11月9日—12日,綻放于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屆時,琳瑯滿目的禪茶用品、細致淡雅的檀香、清香浮動的茶湯、新穎別致的茶具茶器、美味可口的素食將匯聚一堂。更有秋茶高峰論壇、國際茶器論壇、茶葉包裝設計論壇等論壇活動;茶藝和茶道達人的各種茶文化表演、禪衣茶服走秀、宜興名家名作紫砂工藝展等表演活動同期呈現。其間,主辦方還將舉辦專場品茗會,邀請各界名流共襄盛事。
來源,四川茶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