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4100幅西方大師經典油畫,臨摹學習絕佳素材!
錢維城 (1720-1772年),初名辛來,字宗盟(一作宗磐),又字幼安,號幼庵、茶山,晚年又號稼軒,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乾隆十年(1745年),年僅25歲的錢維城在殿試時高中一甲一名進士,隨即授修撰,從此踏上仕途。由于他出眾的才華,不久即奉命南書房行走,成為天子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他又擅長丹青,受到皇上器重,經常隨駕出巡各地。
畫作常有乾隆御筆題詩、題字
錢維城是乾隆十年(1745年)科舉考試的一甲一名進士,以“狀元郎”的身份被授翰林院修撰。由于他才華出眾,不久即奉命南書房行走,成為天子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他又擅長丹青,受到皇上器重,經常隨駕出巡各地。
錢維城的繪畫“上追前輩,以古為師”,具有堅實的傳統功底。錢維城供奉內廷后,有幸受到略早入宮同為南書房行走的著名畫家董邦達的指授。董邦達繪畫善用枯筆勾勒,淡墨皴擦,筆墨蒼郁,其畫風極大地影響到錢維城,故張庚在《國朝畫征續錄》中評述錢維城說:“其山水氣象沉厚,得力于董邦達”。
錢維城在一生的創作實踐中,還廣學博覽,兼收并蓄。他臨仿“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領會他們蕭疏、空靈的畫風;追摹“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體會他們的構圖和筆墨著色,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藝術水準,創作出大批佳作。
錢維城的畫作之上經常有乾隆御筆題詩、題字,“所進畫冊,大多呈蒙御題”。乾隆的御筆題書雖算不上精美,但因這種天子偏愛,也使得錢氏作品詩畫相映、筆墨生輝,反映了當時在宮廷中君臣崇尚藝術,以書畫往復酬答,“如若師友”的美好和諧關系。
錢維城的書法亦可稱道,具有十分扎實的功力。從傳世作品看,錢氏書法遠學宋代大書家蘇軾,清麗蒼潤,秀骨天成。不過,受時風影響,其書法不免也有一些館閣體書風之流弊。
作品多被清宮收藏
民間也有不少精品
錢維城作為皇帝的侍讀學士,擅長丹青,其書畫作品多被清宮收藏,并大量著錄于內府清冊。另外,也為王公貴族、富商士紳乃至文臣學士所競相爭藏。根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下簡稱《續編》)、《欽定石渠寶笈三編》(下簡稱《三編》)統計,僅在《續編》一書中,即收錄有錢維城書畫作品121件,其中繪畫95件,書法26件;而《三編》之中共收錄有錢氏書畫作品87件,其中繪畫70件,書法17件;兩書累計收入錢氏書畫作品208件,繪畫藏品則高達165件,可見清代宮廷對其書畫的珍視。
當然,清宮收藏和著錄的這些作品也僅是錢維城一生所創作書畫的一部分,另外還應有一些未能入藏清宮,或者雖進入清宮甚至加蓋了鑒藏印章,但最終卻未被著錄和收藏。因此我們看到,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私人藏家手中有不少錢氏的書畫作品,它們有的是清宮舊藏,有的則一直珍藏和傳承于民間。
從海內外主要博物館收藏的清宮藏畫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等著錄情況分析,錢維城創作的繪畫作品至今主要保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沈陽故宮博物院等幾個清宮藏品最多的博物館院。這些畫作多保存完好,且有不少精品,代表了錢氏的畫風。此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吉林省博物院、揚州文物商店等文博單位,也分別收藏有一定數量的錢氏畫作。
沈陽故宮所藏畫作數量和品質均居前列
在沈陽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眾多清宮書畫作品中,錢維城的畫作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均可位居前列。從藏品數量來看,錢維城的繪畫共有18件,其中有3件曾在《續編》《三編》中著錄,另有3件作品雖未被《石渠寶笈》著錄,但在畫上亦分別鈐蓋有“乾隆五璽”或“乾隆七璽”以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清宮鑒藏璽印??芍^流傳有緒,遞藏深宮。
從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錢氏繪畫作品的內容來看,大體可分為三類:其一為描繪清宮園苑的畫作,有兩件;其二為創作或仿古的山水畫,有10件,數量最多;其三為創作的花鳥畫,有5件。另有一件為清宮紀實性繪畫,描繪清朝皇帝率王公貝勒、八旗官兵在山間野外駐營的場景。至于其他的人物、走獸等畫種則未有涉及,反映了錢氏繪畫藝術以山水、花鳥為主要創作對象的基本特征。
從繪畫作品本身來探究,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錢氏繪畫以《石渠寶笈》著錄的3件畫作最為優秀,即設色《仙莊秋月圖》卷、墨筆《竹院清吟圖》軸、墨筆《云巖聽瀑圖》卷。
由沈陽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錢維城繪畫來看,筆墨疏淡而細膩,著色和諧而富麗,畫面沉靜,幽深渾厚,反映了錢氏扎實深厚的藝術功底與恭敬謹慎的創作心態,與那些純粹的文人繪畫形成了天壤之別,折射出清宮繪畫所獨有的藝術魅力。
來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