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上,歐亞大陸北部一直是游牧民族活躍的舞臺。在這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蒙古高原以其廣袤無垠、植被茂盛、適宜放牧而成為游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每當蒙古高原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輪歐亞大陸游牧民族整體向西遷徙的風潮。自然條件優越的歐洲,則成為游牧民族西遷終點。
中國歷史上,匈奴、柔然、突厥這三個游牧民族在被打垮后西遷歐洲。他們不僅重建游牧帝國,還蹂躪歐洲人達數百年。
圖零、歐亞大陸形勢圖
黃河“幾”字形內,河套地區土地肥沃、宜農宜牧,面積廣闊的鄂爾多斯高原卻貧瘠缺水、環境脆弱,還有利于騎兵馳騁。這種情況下,有險有依的河套地區自然而然的成為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爭奪焦點。
圖一、河套與鄂爾多斯形勢圖
漢初,匈奴占據河套,騎兵兩三天就可以殺入關中。對漢朝來說,如此形勢仿佛頭懸利劍,皇帝夜里都難以安寢。漢武帝反擊匈奴,最大的成果就是衛青收復河套、霍去病奪取河西。河套與河西在手,關中北面、西方的威脅才算真正解除,漢軍也才能深入漠北。漢和帝時期,在漢朝的打擊下,南匈奴歸附,北匈奴西遷,匈奴的威脅徹底解除。
圖二、匈奴汗國形勢圖
西遷歐洲后,匈奴人憑借武力將哥特、日耳曼等民族向西驅逐。這些民族一股腦跑到衰微且分裂的羅馬帝國境內。在蠻族無休止的沖擊下,西羅馬帝國崩潰,東羅馬帝國也只能勉強支撐。阿提拉即位后,被稱為“上帝之鞭”,匈奴帝國達到鼎盛,整個歐洲都戰栗在匈奴帝國的淫威之下。阿提拉死后,諸子內戰,匈奴帝國崩潰,歐洲的威脅暫時解除。
圖三、西遷匈奴帝國形勢圖
柔然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名不符實”的漠北霸主。東晉時期,利用北魏參與中原爭霸,無暇北顧的機會,柔然占據漠北并迫使北魏稱臣納貢。可惜,興盛只持續了二十多年。北魏騰出手后,全力北伐。在北魏的打擊下,柔然元氣大傷。沒多久,屬部突厥崛起,席卷漠北,柔然汗國開始崩潰。利用突厥尚未全據漠北的時機,柔然殘部效仿匈奴,向西遷徙。
圖四、柔然汗國形勢圖
西遷歐洲的柔然人被稱為“阿瓦爾人”。柔然到達歐洲時,歐洲正處于黑暗的中世紀,各個蠻族國家相互攻伐不止。不費吹灰之力,柔然人就占據東歐大片土地,重新建立游牧帝國,并無休止襲擾拜占庭和西歐,成為歐洲的心腹大患。稱雄歐洲兩個世紀后,阿瓦爾汗國在新興的法蘭克王國打擊下崩潰,并退出歷史的舞臺。
圖五、阿瓦爾汗國形勢圖
蒙古帝國興起前,突厥汗國是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游牧帝國。突厥汗國鼎盛時,疆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咸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長城。隋朝建立后,通過“離強合弱”的策略使突厥汗國東西分裂。唐朝興起后,更是將分化瓦解的策略發揚到極致,以較小的代價輕易征服了整個突厥汗國。汗國覆滅后,突厥余部按照游牧民族的傳統向西遷徙。
圖六、突厥汗國形勢圖
十四世紀,突厥部落奧斯曼崛起于小亞細亞。經過兩個世紀的擴張,巴爾干半島全部被奧斯曼人占領,北非變成奧斯曼人的勢力范圍,兩河流域成為奧斯曼人的行省,黑海和地中海更是成為奧斯曼人的內海。鼎盛時期,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有近六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十七世紀后,奧斯曼帝國威風不再。在歐洲人“反攻倒算”下,奧斯曼帝國被肢解到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的八十萬平方公里領土。
圖七、奧斯曼帝國形勢圖
游牧民族只知道殺戮和破壞,即使建立帝國也完全依靠武力維持。當游牧民族強勢人物死亡或者武力威懾不再,帝國分裂、瓦解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