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這樣問過我:你寫論文的之前,是怎樣構思的?我在讀小碩,也做了一些東西,可是就是寫不出來論文,每次打開word文檔我就沒有思緒,急死我了~~~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寫論文的困難,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語言天分卻被發配到語言學領域學習,我對這些困難深有體會,近十年來的辛酸淚也積攢了不少經驗,希望能對依然迷茫的人有些幫助。 一般說來想開始寫一篇論文的時候我已經關注某些數據一段時間,有了一些想法,差不多能就數據提煉出一個叫argument(不大像中文論點)的東西,然后就會開始動筆。當然動筆的原因也可以是著重處理數據的一種新方法,總之就是讓你覺得論文有寫的意義的東東。 在能提煉出argument或是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之前一般我已經看了不少文獻,在文獻閱讀中意識到我要寫的論文的價值。 開始動筆,動筆時候我會先在文檔上列出引言、文獻回顧、方法、分析、討論及大部分,然后天馬行空想到那就往哪一塊填,很少會從引言寫起,往往從方法或分析討論部分開始寫,因為那是我自己的東西,這部分寫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往文獻回顧哪一塊寫,文獻回顧是就著我后面的分析來寫的,我分析了那些內容然后文獻回顧就繞著那一塊去寫,為自己的分析找個正當的理由,呵呵。也只有這樣你的文獻回顧才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像一般文章那樣文獻回顧就是簡單的羅列,讓讀者看了半天不知道為什么要列這些文獻。這樣文章才會像一個有機體,一環扣一環,每一段文字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然后再去寫引言,引言有點統籌大局的架勢,所以后面部分沒寫完引言是不大可能寫出來的。有時候在寫引言前會把結論部分寫完,有時候寫完引言才寫結論,這兩部分一定要互相呼應。 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也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因為往往在開始時候估計就幾百字就把我的所有想法寫完了,但是一篇論文往往洋洋灑灑上萬字才能出去。 這時我會同時開著幾篇跟我要寫論文相關的文章,仔細分析別人的文獻怎么回顧的,別人的分析怎么寫的,別人的方法怎么介紹的,別人的引言是怎么帶出他們自己論文的重點的。這些時候就是論文最痛苦的時候,有時候我會把別人所有相關的文字都抄到我的論文了,當然要很明顯地標明出處(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不同的顏色把別人的文字和你的文字區分開來),否則容易出現剽竊。每一大部分都有了一些文字,有些是我自己最簡單的想法,有些是抄別人的整段話,有些是我的數據,都是跟論文相關,但是非常慘不忍睹,我就開始改。別人的話放在自己論文里我一般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引用他們的內容,也是大部分人的目的,第二是學習他們的表達方式,我會把他們的句子結構借過來,換上我自己的內容。改的過程包括paraphase別人的話,把自己babyenglish換成學術表達方式,把數據解讀抽象化。這個過程最重要也最熬人的就是邏輯,文章各大部分的邏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句子與句子之間邏輯都得去思考,去推敲。有時候需要畫邏輯圖,有時候就是坐在那里亂想,一點一點去順,去改。文章就這樣一點點完善,提高。 我很欣賞的一句話就是,文章的寫作應該是你思考的逆序,就是應該把你思考的結果作為文章的開始,然后一步步往前展開(這一塊隱約感覺沒說清楚,等我下次有時間把這個點展開好好寫清楚)。我們常常讀文章覺得別人寫的東西很順,讀著很舒服,但是其實都是經過很痛苦的整理修改,一步步地對文章觀點進行鋪墊,進行論證才能出來的。 打開文檔不要想你能一氣呵成,要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有了很慘不忍睹、狗屁不通的內容以后才開始修改、加工。我在修改同時會有一個cut文檔,就是在順的過程中把一些認為不需要的文字剪切到這個文檔保留,而不是刪除,因為往往在下次修改時候又發現前面一段文字是有用的,就可以到這個文檔去找回來。
作者:張藝瓊,來源作者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