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或許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追求,正是因為見識到了世界的美好,才不愿意輕易與它告別。
我國古代社會里有不少帝王都在追求長壽,甚至有不少人因此獻出了生命。時至今日,人們也沒有放棄對長壽的追求。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耗時80年,調查了800多人后發(fā)現(xiàn),身體是否健康并不是長壽的關鍵因素。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長壽的,是他身邊朋友的狀況。這項研究是哈佛大學的成人發(fā)展研究。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使用了問卷調查、心理學觀察、臨床治療等多種方案。
這項研究的最新結果顯示,當一個個體處于50歲這個階段時,他的健康狀態(tài)和他的人際關系之間會存在聯(lián)系。
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擁有的親密關系越多,他的身體健康狀況就會越好。能夠影響一個個體生活質量的社會因素有很多,譬如財富、權力、社會地位等。然而這項研究卻向我們揭示,真正影響個體健康的是一個人的社會關系。
精神病學領域的專家羅伯特提出,社會關系,尤其是在社會上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會影響一個個體的健康狀況。
這是因為借助這段社會關系,個體可以獲得更多快樂。愉悅的心情能夠影響一個人身體內的內固醇指數(shù)。
這個指數(shù)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狀態(tài)。直觀來看一個個體的身體是否健康,與他自身的身體素質和生活品質有很大聯(lián)系。倘若這些外在條件都大致確定,他的健康狀況就會受到親密社會關系的影響。
親密關系會在多個方面作用于一個個體。有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一個人的學歷能夠直觀的反映出他自身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從側面體現(xiàn)出他的工作水平和生活質量。倘若一個人結識了許多學歷出眾的朋友。
并且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水平也比較高,這些朋友就會間接影響到該個體的社會交往質量。
當一個個體同時擁有多段社會親密關系時,他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就會更傾向于進行近距離、私密的溝通。
親密關系心理學的有關專家也曾對此進行過調查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個體在進行社會交往時,會采取一種類似于交換的策略。也就是說該個體在付出自己的利益或資本時,也會從對方那里獲取同等價值的社會資本。
在和關系相對疏遠的人進行交談時,因為我們對彼此并不熟悉,也不清楚對方的喜好,在交往時往往會適當保持距離。這時我們總是在不停試探對方,說話做事也非常拘謹,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他人。
長時間處于不自然或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下,我們的內心自然會感到疲憊。和那些已經建立起親密關系的人交往時,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心中的戒備,展現(xiàn)出更加真實的一面。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我們會感到心情舒暢,身體也會分泌出一些促進快樂的物質。
現(xiàn)代社會有不少人都患有社交恐懼癥,這是因為社交其實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這類人在進行社交時,常常顯得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變化。當一個個體對社交產生抗拒情緒時,繼續(xù)社交并不會產生任何幫助,反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羅伯特教授認為,人際關系較差的人會更早患上慢性疾病,比如出現(xiàn)關節(jié)炎、心臟病、糖尿病等。
當他們不得不和外界交往時,社交產生的壓力就會引起他們身體內的應激反應。這時他們就會出現(xiàn)心跳加快或炎癥等不良反應。
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社交壓力較大的環(huán)境中,并且無法找到緩解壓力的方式,他們就會患上壓力綜合征。
這種病癥會引發(fā)長期性炎癥和某種激素的過度分泌,該激素在個體內不斷循環(huán)。直到影響整個身體系統(tǒng)。
這類人也會患上各式各樣的疾病,比如常見的關節(jié)炎、胰腺炎和糖尿病等。社交關系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在不對等的社會關系中生活,人們總是會為彼此的付出斤斤計較,也會因為交往不夠和諧而悵然若失。
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人,可以在自己熟悉固定的環(huán)境中容易發(fā)泄壓力,他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比較固定的。這種熟悉的生活也能夠讓個體感受到強烈的幸福感。就算每一天平淡如水,面對熟悉的老師和同學時,我們的內心也是安定滿足的。
如果此時讓我們轉校去其他地方學習,面對陌生的人和環(huán)境,我們的心態(tài)自然也會發(fā)生變化,陷入到一種長期不安的情緒中。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為我們帶來愉悅的心情和幸福感,也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