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華西醫院的公眾號里,看到過一個案例。
小雨,是一個14歲的女孩,性格乖巧,成績優秀,讓家人引以為傲。
最近一兩年,夏天甭管多熱,她都喜歡穿長袖的衣服,拒絕在外人面前露出手臂,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但這些變化家人都沒有太在意。
直到有一天,小雨媽媽發現她手臂上有很多像是刀割出來的傷口,這下才著急了。
在家長的追問中,小雨解釋說是自己無意擦傷的,但對于討論這件事,她表現出了強烈的抗拒情緒。
經過父母的多次溝通,孩子終于說出了原因:這些傷痕都是她自己用小刀反復割出來的,班上還有幾個同學,也悄悄在做類似的事情,甚至相互“鼓勵”。
這在上一輩的父母眼中,絕對是不能理解的事。
小小年級,不愁吃穿,上最好的學校,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子里,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她,可這是在干什么?
即便到現在,很多人還是會發出靈魂之問:“我好好的孩子,怎么就這樣了呢?”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據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抑郁癥終身患病率為6.8%,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什么概念?大約每4個孩子里,就有1個被檢出抑郁癥。
在2018年,這個數據還是19.85%,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上漲了4.75%,而因為受到病恥感、不好意思看病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的數據只怕會更高。
這不,最近,教育部對政協《關于進一步答復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選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不論是個人案例、調查數據、還是官方行動,都在向整個社會發出聲音:
抑郁癥群體遠比想象中的更龐大,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數量更是驚人,如果我們還是談“抑郁癥”色變,或是持續忽視、歧視,那一切只會越來越糟糕。
所以,曉敏青春說啟動了抑郁癥專題,這是我們的第二期內容。
今天,我們聚焦抑郁癥的癥狀,希望能引起所有人的警惕,盡早發現抑郁癥信號,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和愛護。
01
很多人都會覺得,抑郁癥只是情緒低落、不開心,也正因為如此,不少抑郁癥患者,一經確診,都已經是中度和重度。
事實上,抑郁癥是大腦生病了。
在發作的階段,大腦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下降,而這樣的激素變化,帶來的狀態變化,不僅僅在情緒上,也在身體上。
以下是抑郁癥的10大癥狀,建議大家自查。
·情緒持續低落,覺得空虛、毫無價值感
通常,我們都會以為,抑郁癥患者每天都是難過、不開心,甚至是痛哭流涕。但抑郁的反義詞,并非是“高興”,而是“有生命力”。
抑郁癥的早期,一個人會較長一段時間感到空虛、毫無價值感。
·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
關鍵詞是“對一切事物”,包括對自己之前愛好的也失去了興趣,比如之前愛打球的,現在不想打了,之前愛搭樂高的,現在碰也不想碰了,甚至不少孩子連之前鐘愛的游戲都不想打了。而不是那種嘴上說“我對什么都沒興趣”,轉身就拉著朋友吃飯逛街的那種。
·食欲激增/消失,體重明顯變化
人的情緒,總是會影響食欲。嚴格的診斷是,體重在一個月內有超過5%的變化。(刻意減肥、增肥不計入)
·睡眠出現早醒/嗜睡
睡眠問題是很多抑郁癥患者最早的感知,很難入睡、凌晨就醒來、犯困睡不醒是典型的睡眠三大變化。
·行為發生改變
抑郁癥患者,往往會發生旁人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變化,比如行動變得遲緩。有的孩子寫作業速度變慢了,之前挺快的,有的現在作業不寫了,之前寫作業挺自覺的,家長通常以為是孩子拖延,是他學習態度變差了,但從來不曾想到是和抑郁有關。
有的孩子還會出現一些怪異的表現,如開頭案例里的小雨,天很熱也穿著長袖,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頭用紗布或圍巾纏起來,還有的孩子的走路變得像機器人,各個關節都看起來機械化。
·疲勞,沒精神
抑郁癥,也是一種身體疾病,患病之后身體里的化學物質會發生改變,讓人覺得疲勞。
·自我評價低,容易想得消極
他們會努力要求自己更積極一些,甚至會因為“消極”而不斷自責,但其實是無法控制的。
·頭痛,頭暈
很多孩子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去做CT檢查或者抽血又查不出任何問題,這時候不妨去篩查一下抑郁癥。
·死亡的念頭反復出現
等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去醫院檢查通常已經不是輕度了。
·持續兩周以上
這是個更關鍵的標準,也是區分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的重要參考線,如果出現以上多種癥狀,且時間持續超過兩周,請一定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02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這樣,但如果孩子真的被醫院診斷為抑郁癥,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面對。
我們會痛苦、迷茫,擔心,為此深受煎熬,很多時候我們不敢相信,也不愿意承認,更不想讓身邊人知道“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癥”。
但是我想說,除了面對,我們別無選擇。
面對,就會有力量。
·收起焦慮,積極治療
抑郁癥的治療周期,通常是2年,并且有復發的可能性。
這意味著,發現抑郁癥后需要盡早積極治療,盡可能一次性治愈,避免后期的粘連,一起克服病恥感,積極地檢查,好好配合醫生。
家人在陪伴的時候,請盡量收起自己的焦慮,讓他處在一個相對舒適輕松的環境中,會更利于治療。
·學會傾聽
抑郁癥患者,更傾向于沉湎自己的內心世界,遠離他人,孤立自己。但其實,他們也常常身處無助、孤獨的漩渦里。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改變他,而是去傾聽他,鼓勵他說出心中的一切感受,把負面的東西都釋放出來。
然后告訴他們,“你對我很重要”“我隨時都在”“你已經很棒了”……
這是我們要做的非常關鍵的一步。
·千萬別說這些話
我們總想拿一些話去寬慰他們,但殊不知我們說的這些話并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
“你要想開點”,抑郁癥是不可控的多想和往消極的地方想,哪是一句“想開點”就能解決的,他們也想啊,但是做不到。
還有,“堅強一點”,“出去散散心就好了”這樣的話,也盡量不要說。這就好比你對骨折的人說“跑快點”“加油”是一樣的,抑郁癥患者不是不堅強,也絕不是散散心就能痊愈的。
·注意某些危險信號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當一個人患有抑郁癥,是有自傷、自殺的風險的,一定要密切注意一些警告信號,比如:以危險、自毀方式行事,突然說道別的話,尋找藥物、武器等致命物品,抑郁過后突然平靜……
如果你發現了這些信號,一定要陪伴在他身邊。
試圖了解對方的想法,也說出你的擔憂,如果意識到情況很嚴重,請一定要找專業人士幫助。
03
在過去的數年里,曉敏青春說服務了很多這樣的孩子。
我們鼓勵孩子積極面對,鼓勵孩子去和醫生聊聊,鼓勵孩子堅持服用藥物,也鼓勵孩子定期心理疏導。
我們用專業和愛更多的去傾聽、理解、服務,去呼喚家庭的合作,即使生命有了裂縫,我們也堅定的傳遞“正因為有了裂縫,陽光才會進來?!?/p>
雖然,我們說抑郁癥的成因有很多,比如性格、學習壓力、生活環境,或者是一些創傷性事件等。
但研究表明,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家庭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土壤。
孩子病了,往往是家庭病了。
我們研討青少年抑郁癥話題的最終目的,不是指責父母,而是期望所有人,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引用曾經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話和你共勉: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p>
我們曾是孩子,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擁有孩子后,卻能選擇成為什么樣的父母。
關于青少年抑郁癥,關注孩子健康,從我們自己做起,希望更多人和曉敏青春說一起,看見孩子的需要,聽見內心的聲音。
文/曉敏青春說(ID:xiaominqcq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