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風水寶地地形圖片

  你知道什么樣的地形為之風水寶地嗎?風水好的地方能夠人事興旺發財。下面是風水寶地地形圖片,快來看看下面的相關文章吧!

風水寶地地形圖片

  墓地風水地形圖片欣賞

  吉祥富貴風水:此地后龍星峰高聳有力,金水大帳環抱,脈至大帳中心而出,結穴小巧成太陰之勢,兩鞠彎抱,內堂緊夾如貴人自坐密室,堪稱風水美穴范例。

  龍穴入首、結穴、內堂全圖

  高山明堂

  廣西風水明堂

  巒頭風水案例

  廣西巒頭風水案例

  朝山巒頭

  陰宅風水玄武

  十二大風水寶地

  十二大風水寶地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建城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上一直是軍事、政治中心,歷來被風水學家認為是“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

  關于北京的最早記載是周武王當年封堯的后代于薊丘——就是現在的北京。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這里曾是燕國的國都。遼代時被稱作燕京或南京,是遼國的陪都。到了公元1153年,金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這里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北京為大都,初步奠定了現在北京城的規模。明成祖遷都北京后,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余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分別在城的北、東、西面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用來舉行祭祀典禮。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里,風水地理文化一直備受重視。堪輿家們認為:“京城者帝之都也,國之要地,龍脈要沖,需依五行方位而建,山陽而水北,坐北而面南,受上天之佑,聚五帝之德。”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正是古人心中建立帝都的理想的風水寶地。其西部的西山,為太行山脈;北部的軍都山為燕山山脈,均屬昆侖山系。兩條山脈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匯合形成向東南巽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灣環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匯合成永定河。在地理格局上,“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有利于發展和控制的戰略優勢。

  宋代大儒朱熹一生精于研究堪輿之道,《賓退錄》記載了朱熹對北京風水的評價:“冀州好一風水:云中諸山,來龍也;岱岳,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代表了當時朝野對于北京地勢的看法,對后人影響很大。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在忽必烈選擇定都地點時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中記載了他的話:“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臣們認為這里是元代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于是定都南京。沒想到“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以燕王的身份奪了天下,他覺得燕京(即北京)是自己發跡之地,“龍潛于此,多有經營”。他的臣僚也紛紛上疏陳述北京作為都城的好處:“伏惟北京,圣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于是明成祖決定遷都北京,時人一片贊同之聲。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政局頹勢日顯,一些反對意見又被重提,將危局歸罪于當年遷都之舉。通觀明朝立國將近300年,一直處于北方民族的覬覦之下,多災多難。這和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確實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并非地理,而在于朝廷的腐敗無能,這是歷史所能證實的。

  十二大風水寶地洛陽:河山控戴、甲于天下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古都洛陽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也是華夏民族較早的政治活動中心。根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洛邑即是當時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洛邑更是成為天子之都。從周成王“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邑”開始,歷代君王都將此方土地列為建都的首選區位之一。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洛陽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這樣輝煌的歷史,在中國的古都中也是不多見的。

  曾幾何時,這里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故鄉。在這里,“人文之祖”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在這里,周公“制禮作樂”;在這里,老子參悟人生之大道;在這里,孔子入周問禮;在這里,班固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在這里,司馬光揮就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還有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開創宋代理學的“二程”兄弟,都曾云集此地……可以說,沒有洛陽,史家就無從下筆。

  洛陽是這樣一座人杰地靈的城市,所以在古人的眼里,洛陽的風水形勝自然也是絕好。李思聰在《堪輿雜著》中論及洛陽風水形勢時說:“洛陽,即今之河南府也,從嵩山來龍過石峽而北去,變作岡龍入首,后分一枝,而結北邙山托于后,山雖不高,蜒蜿而長頓。起首陽山遠映下首,至鞏縣而止于黃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而至黑石山為水口,中擴為堂局,而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洛纏澗,匯于前龍之右界水也。稠桑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也,流入黃河,繞于北邙之后。洛陽悠揚至鞏縣而與黃河合,在大聚會也。”

  從位置上看,由于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因此洛陽被古人稱作“九州腹地”。

  從地勢上看,洛陽的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約占45.51%,丘陵占40.73%,平原占13.8%。城市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蜿蜒其間,正可謂“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

  正是由于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形地勢,被古人贊為“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之地。

  十二大風水寶地西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王朝周、秦、漢、唐都在這里建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西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那么,中國歷史前半期為何定都于關中?這與關中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宏觀地理形勢有很大關系。

  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作豐邑,后來周武王都鎬京,一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近300年時間,豐、鎬二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也是西安作為中國首都城市的開始。在周人之后,秦人也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王朝,并先以櫟陽后以咸陽為首都,對后人建都于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定都關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龍首原北麓興修起長安城。當年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長安時說:“關中左函谷,右隴蜀,北有胡苑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正可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金城千里”指關中平原四周為山原、河川所環抱,猶如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城堡。關中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面是黃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還有黃河天塹為屏障,東面也有黃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其后二百余年,長安城一直作為西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這里,“文景之治”造福百姓,“漢武盛世”建功立業。這里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當時與羅馬一起稱雄東西方世界。魏晉南北朝時代,作為多個割據政權的都城,長安城一直使用到隋文帝建成大興城的583年。唐代改大興城為長安,并且增修宮殿,成為當時大唐盛世絢爛繁榮的象征。

  今天的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陜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在教育、科技、制造等方面走在中國大城市的前列。

  由于西安處于中國的腹地,20世紀70年代,當我國決定建立自己獨立的大地坐標系統時,通過科研人員的實地考察和綜合分析,最后確定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具體坐標為“34° 32′ 27.00〃N、108° 55′ 25.00〃E”的地方是我國的大地原點,也就是我國水平控制網中推算大地坐標的起標點,利用它我們可以精確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

  十二大風水寶地沈陽:山環水繞、自成一系  

  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的沈陽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沈水(渾河支流)之北(陽)而得名。這里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沈陽從公元前229年設立侯城起,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滿語稱沈陽為盛京,意思是興盛的城市。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后,仍然把盛京作為陪都。

  沈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優勢。它北有外興安嶺,西有蒙古高原,東有大海,南有鴨綠江。西北高,不失為天然屏障,東南低,水域環繞。它離中原近,是關東與關西的咽喉,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點,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爭之地。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努爾哈赤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召集群臣,商議把都城由東京(今遼陽市)遷往沈陽,有人認為這樣做勞民傷財,而努爾哈赤卻執意要遷。他的觀點是:“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于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努爾哈赤是從軍事和生活兩方面看待沈陽的,他把都城遷到沈陽,奠定了滅明的基礎。

  以風水學的觀點來看沈陽,這里也是王氣充沛。古云:“來龍不去數千里,決然不是王侯地。”中國自萬岳之尊昆侖山分出南龍、中龍和北龍三條風水龍脈,沈城屬于北龍長白山之浩瀚風水余脈,經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層層脫換,辭樓下殿,穿狹過澗,蜂腰鶴膝,回龍顧祖,承襲亙古不朽之旺氣,不遠千里迢迢綿延而來,于棋盤山、輝山收勢住形,平原結穴于沈水之陽(渾河北岸),難得之至,是以奠定了沈城為北方眾城之首的格局。

  沈城的母親河渾河,是沈城發祥之活水源頭,對于此地的風水意義不同尋常。在古人看來,渾河有著界合兩岸地脈,兜收天地精華,護侍沈城,并吸納東來源源財氣,以富養清朝國力,綿延八旗子弟的祥瑞之意。此外,渾河水系和平區段,水曲S形,抱北而繞南,天機造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恰恰是太極圖吉形。清初渾河被辟為皇家河道,用來運輸宮廷所需物資,這就要求整個河道不得有任何侵占和污染。

  十二大風水寶地太原:三水包圍、險關為塞  

  山西省的省會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歷史上稱之為晉陽,簡稱“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史載有“控山帶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譽。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期,當時被稱為晉陽邑,戰國初期趙國建都于此。秦代,太原郡為全國36郡之一,西漢又稱并州,為全國13州之一,這也是太原又稱并州的淵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趙、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齊,都以太原為國都。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于晉陽,封晉陽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三都”。五代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北漢亦以太原為國都。到清代,太原已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翻開歷史,可以發現,在公元11世紀以前,許多對古老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中和許多王朝的治亂興衰之中,都曾有太原這個名字,而這些都跟這塊土地有著直接的聯系。

  2500多年來,太原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文化,也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耀眼奪目的文人才俊。唐代邊塞詩人王翰、王之渙寓細致委婉于雄壯豪放之中,抒寫了獨具蒼涼之美的千古絕唱;羅貫中開創了我國語體章回小說的先河,創作了《三國演義》;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以其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氣節為后人所敬仰。還有元好問、閻若璩……他們無不為中華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太原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座歷史與文化之都,是與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富足雄厚的經濟實力、人文環境密不可分的。

  首先,太原地處山西黃土高原的中心,周圍雄關險隘環繞,歷來是易守難攻、可進可退的軍事要地。同時,由于太原處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過渡地帶,兩種文明導致的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與融合,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的興替與治亂。晉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太原人見多識廣,對于戰爭極為熟悉,在他們心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意識很是普遍。歷朝歷代統治者利用這一優勢,經常在當地招募、組織素質精良、戰斗力極強的軍隊,這是晉陽在歷史上占據重要戰略地位的人文因素。因此,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華夏文明和中國政治力量的核心半徑之內的太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華夏的政治格局。

  此外,處在西北高原上的太原,西倚蒙山和天龍山,東邊和南邊有汾河環繞,中間是一片開闊的平原,之間又有晉水和風峪沙河,如此三水包圍的地形在干燥的高原上殊為難得,非常適宜農業生產,所以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太原盆地東、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繁茂,水草豐沛,是理想的牧場,因此畜牧業也很發達。太原的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早在春秋時期,太原的冶銅業就很發達。歷史記載董安于建晉陽城“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太原的冶鐵業也很有名,唐代杜甫詩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就是對太原冶鐵業精湛工藝的真實描述。太原這種農牧結合、漁獵并舉,手工業、商業相兼的經濟地理環境,為其在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十二大風水寶地銀川:天賜吉壤、人形地勢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銀川,古稱興州,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塞上古城。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銀川在189年中一直是西夏王朝的都城。銀川是怎樣成為西夏都城的呢?據《西夏書事》卷十記載,公元1017年,“夏六月,有龍見于溫泉山(即今賀蘭縣暖泉以西的賀蘭山),山在懷遠鎮北。(李)德明以為瑞,遣官祀之,于是有遷都之意”。到了公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遷都懷遠鎮,改名興州。從地勢上來看,位于西北高原的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銀川西北有賀蘭山之固,黃河繞其東南流。四塞險固,可攻可守。賀蘭山山勢雄偉,林草豐美,經濟富庶,交通便利,這些成為夏朝在此建都的根本原因。

  其實早在3萬年以前,銀川就已經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的最早居民點。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后)在此地建北典農城,后改稱興慶府,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元代置中興路,后改為寧夏府路。明代設寧夏府,清代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

  十二大風水寶地杭州: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的杭州,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

  在周朝以前,杭州屬“揚州之域”。傳說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另一種說法是,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因此稱此地為“禹杭”,其后,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余杭”。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的名字在史書上第一次正式出現。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杭州城的雛形。后來,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這極大地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輳。”由此造就了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稱的杭州。

  從地理條件上分析,杭州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東臨杭州灣,南與紹興、金華相接,北與湖州、嘉興兩市毗鄰,西與安徽省交界,自然環境十分優越,風景優美。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干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征。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市大部分地區。東苕溪通過臨安、余杭等地匯入太湖,造就了這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從堪輿學的角度看杭州,這里也是一塊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中記載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楊孟锳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于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鐘靈毓秀于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中說:“杭州干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后,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云嶺。起御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岳墳后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

  十二大風水寶地廣州:宅南之境、至海而歸

  中國的“南大門”廣州,簡稱穗,又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臺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區穿流而過,其三大支流——東江、西江、北江在此匯合流入南海。廣州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廣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就已有來往,并建有“楚庭”,即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于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比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為什么廣州城數千年來一直繁榮昌盛?從風水地理的角度來說:廣州地脈發自南岳,其首大庾,其足越秀。但明朝初年擴建廣州城時,曾將北城墻修到越秀山腰。城東、西、南三面皆有濠,唯獨北面沒有。除了山地多石,難以挖掘外,關鍵還在于擔心“地脈一斷,則數千里神氣不相貫”。所以廣州背倚白云山,而白云山位于廣州市的艮(東北)方,是廣州市的主山,所以廣州的來龍是艮龍。根據文獻記載:白云山自大庾逶迤而來,氣象萬千,莫能名狀;至于中宿,則有南北二禺,南禺三十六峰,北禺三十二峰,若相抱焉;其北禺之山,多聳而絕險,而南禺之山,則向南以之。每當秋霽,有白云蓊郁而起,半壁皆素,所以叫白云山。白云山的主峰為摩星嶺,而大庾嶺千里之勢,至珠江而氣止。越秀山是五嶺(廣東北部與湖南、廣西、江西、福建接壤的廣大山區,稱為五嶺山區)余脈最末的丘陵,也就是說龍脈在此結穴。越秀山由七個小山崗組成,并有三個人工湖,山為星,水為月,所以成“七星拱月”之風水格局,這是廣州得以成為中國南部最發達城市的根本原因。

  并且,一千多年以來,廣州城址居然沒有大的變化,風水可謂千年不變。遠在漢代,南越王趙佗就有意將其宮殿布置在越秀山的正前方,明清時廣州城的中軸線也布置在越秀山的正脈上:“越秀聳拔三十余丈,舊有番禺二山前導,今巍然三峰獨峙,為南武之鎮。城跨山腰而出,下有二門,左曰大北,右曰小北。中峰之正脈,落于越王故宮,故都使司署是也。”

  十二大風水寶地南京:鐘山龍盤、石頭虎踞

  南京別稱金陵,簡稱寧,今江蘇省省會,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三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都定都于此,因此又有“六朝古都”之稱。

  說起南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這就是南京最早的古城。后來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代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代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的地勢有“虎踞龍盤”的特點。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這里具有易守難攻卻又交通便利的特點。歷代統治者對這塊寶地都很重視。

  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之后,就在今清涼山筑城,又埋金以壓王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因看到金陵有天子之氣,遂改金陵為秣陵以貶斥之。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據《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國用對朱元璋說:“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鐘山賦詩,鄧伯言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盤龍。”朱元璋聽從了儒士的建議,精心營建南京。明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方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明代《楊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云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因此直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機構,負責南方事務。

  風水典籍《堪輿雜著》談及南京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云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書中認為這里的龍脈清晰:“應龍打水,歸聚名堂”,有明顯的帝王之氣。

  十二大風水寶地成都:上足以王、次足以霸

  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書記載,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筑城池。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又將成都的建城歷史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的。從有確切記載算起,到今天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米~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占36.4%,丘陵面積占30.4%,山區面積占33.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雨豐沛。由秦國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自身海拔只有500多米,但由于四周高山阻隔,自古以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使這里與中原文化相對隔絕,有“四塞之國”的稱號。雖然由于自然條件優越,人們衣食無虞,但由于相對封閉,想大富大貴也很艱難。古人因此總結說:“少小不入蜀,老大不離川,”認為這里不是胸有大志的少年人應該居停的地方。

  我國古代的一部以地理為基礎、以闡明軍事上的成敗為主要內容、以總結政治興亡為目的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這樣評論成都:“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于亡。”

  三國時,諸葛亮也為劉備做了這樣的打算:“……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不愧為大軍事家的諸葛孔明,確實看到了成都的戰略優勢,輔佐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之勢。但是,到了后主劉禪之時,這塊“上足以王,次足以霸”的寶地并沒能再助孔明統一全國。雖然他并沒有“恃其險而坐守之”,而是“七出岐山”,鞠躬盡瘁,奈何天時不濟,功敗垂成。

  盡管如此,“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孔明仍然給成都這座“生活”之城留下了一股豪氣。如今,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成都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十二大風水寶地開封:一馬平川、水龍入注

  開封是七朝古都,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歷史。春秋時,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把啟封更名為開封。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當然,最為后人所熟悉的,還是作為北宋都城時的開封。在長達168年的時間里,開封歷經九代帝王,人口達到150余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長卷《清明上河圖》,給后人留下了可以一睹當年東京開封繁華景象的機會。到了清代,國家在此設開封府,清末又辟為商埠,當時開封的民族資本工業非常興旺,先后創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開封位于黃河中游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它北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岳,東擠青齊。它的附近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從風水的角度來看,這里并無值得推崇的地方。但是,由于地處經濟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內控外,仍然深受歷代帝王的器重。

  北宋時,為了彌補風水的不足,歷代帝王都很重視在開封修建城墻。《揮塵后錄》中就記載了宋徽宗趙佶建艮岳的經過:“元符末,掖庭訛言崇出,有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法符水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內,頗有驗。佑陵登極之初,皇未廣,混康言京城東北隅,形加少嵩,當有多男之祥,始命為數仞崗阜,已而后宮占熊不絕,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興矣,一時佞幸,因而逢迎,謁國力經營之,是為艮岳。”

  古城開封歷經千年的歷史烽煙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風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用自己的乳汁將它哺育得愈加嬌艷。因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的美譽,它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游客來此一睹千年古城的真顏。

  十二大風水寶地曲阜:背負泰岳、二水交流

  孔子的故鄉曲阜市,古稱魯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于濟寧市。這里可謂人杰地靈、圣人輩出,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大約公元前27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于曲阜壽丘。《帝王世紀》說:“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繼黃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年,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云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并稱萬世享祀。

  公元前21世紀前后,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州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16世紀后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并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封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于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那時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曲阜成為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隋文帝開皇四年改魯縣為“汶陽”,開皇十六年,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里”而改名為“曲阜”,并沿用至今。到了隋唐五代,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宋朝崇儒重道的政策,使前來曲阜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到了清代,更是把孔子尊為“至圣先師”,歷任皇帝先后累計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學者騷人來曲阜瞻仰圣跡的更是不計其數。曲阜的文化遺產豐富,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跡300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通過深究曲阜的風水地理,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這里會有這樣輝煌的文化遺存。

  曲阜境內三面環山,大部分綿亙迤邐于北、東、南邊境線上,為泰沂山系的余脈。較大的山分布在北部曲阜和寧陽邊境上,曾是古城防御齊國的天然屏障。東部群山平緩低矮,迤邐而西,連接中部隆起的“壽丘”和委曲蜿蜒的“曲阜”,成為泗沂兩河的分水嶺。這就使得洙泗二水環流于北,沂雩二河繚繞于南,使曲阜成為近山無干旱之憂,傍水無水害之患,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季節分明,氣候適宜之地。

  從風水的角度來看,曲阜的地理形勢或山水格局的確頗為典型,正所謂背負太岳,泗水北枕,沂河南帶,東連群山,西俯平原。完全符合風水觀念中宅、村、鎮基址選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特別是孔子故宅正是地處泰山之下,沫泅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貴格,故子孫福祥綿延,千萬年不絕。選自《迷蹤帝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全國風水最好的十座城市,北京排名都在曲阜之后!
中國歷代都城地理形勢
北京風水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七大古都風水解析
中國風水城市排行榜
風水寶地知多少
中國10個最古老的城市,你去過幾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东乡| 夏津县| 垫江县| 肥乡县| 金坛市| 南安市| 延寿县| 和田县| 日土县| 抚顺县| 盐池县| 平塘县| 秭归县| 灯塔市| 辽阳市| 东辽县| 合山市| 南和县| 吉安市| 越西县| 卢湾区| 阳朔县| 墨竹工卡县| 湄潭县| 邯郸市| 嘉定区| 牡丹江市| 思茅市| 灵石县| 太和县| 双桥区| 都江堰市| 萨迦县| 泽库县| 廊坊市| 浮山县| 星座| 盐山县| 南投县| 沙河市|